工作压力 :
工作压力,既指产生压力的外部工作环境刺激或事件——压力来源,简称压力源,也指压力源导致个体产生的各种反应——压力反应或紧张。对压力概念(包括工作压力)缺乏明确而统一的界定,其根源是压力研究奠基者加拿大生理学家H.塞里英文不好,误用“stress”来表示“strain”所致。因此,在谈及工作压力时,有必要区分是工作压力源,还是压力反应,抑或是工作压力与压力反应之间的关系。
工作场所中的压力源来自多个方面,存在着多种划分标准。学者们通常将工作压力源归结为5个方面:①工作本身的因素,包括工作超负荷或工作量大、时间压力、单调重复劳动、工作-家庭冲突、缺乏控制感等。②组织中的角色,包括角色冲突、角色模糊、职责重大等。③工作中的人际关系,包括与上级或同事有人际冲突、缺乏必要的社会支持、办公室政治(又称组织政治)等。④职业生涯发展,包括工作不安全感、生涯发展受限、晋升机会少、人-职不匹配等。⑤组织结构与组织氛围,包括官僚体制严重、决策缺乏民主或参与、独裁式领导风格等。工作压力的消极反应包括:①生理或身体紧张,如腰酸背痛等。②心理紧张,如焦虑、抑郁、失眠等。③行为改变,如吸烟/饮酒量增加、暴力行为等。④工作态度变化,如工作满意度下降、缺勤等。⑤工作绩效变化,如绩效下降、工作质量低等。⑥安全行为变化,如意外事故、工伤、死亡等。
工作压力源是否会引起个体的压力反应,以及反应强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个体的认知评价。这是美国心理学家R.S.拉扎勒斯等人压力认知评价理论的核心观点。他们认为,压力是个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应该采取动态的视角来看待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其中,个体对压力源的认知评价起着关键的作用。认知评价过程包括初级评价和次级评价。初级评价是个体对环境刺激进行初步的评价,包括是否和自己有关,是否会对自己构成威胁等;次级评价是个体对自己所具有的压力应对资源的评价,从而决定采取何种应对策略。对工作压力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结果还存在着分歧,即工作压力是降低工作绩效还是提升工作绩效,抑或是两者之间呈倒U形的曲线关系。但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研究者在关注工作压力的消极作用,并设法降低其危害的同时,也开始重视压力潜在的积极作用,并对工作压力源进行良性与劣性(或挑战性与阻断性)的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