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高等艺术院校科研管理工作:对于高等艺术院校而言,自身的科研管理工作成败由思想观念决定。如果不根据教师科研需求和科研心理,就无法真正将科研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一)要更新科研管理工作的思想观念
高等艺术院校要时刻关注并按照科学研究发展的规律开展一切科研管理工作,切忌追求政绩或短期效益。要给予科研项目更大的经济支持和政策指导,想尽一切办法为科研人员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和科研条件。学院重视宣传科研重要性,院、系科研负责人带头,树立学院科研教师科研责任心,提高科研凝聚力。根据艺术院校教师特点,调整制度宣传方式,比如用图表的方式解释科研工作流程,经费使用流程,提高教师对于严谨的科研管理的理解。就艺术院校学科特点,调整科研项目结题成果形式,由单一的专着、论文、研究报告与多形式的成果形式相结合,使科研理论研究与教学紧密结合,相互促进。要进一步促进各大高校科研人员之间的学术交流,不断更新和拓宽自身科研人员的思维,继而推动科研管理工作的有效创新。除此之外,高等艺术院校也要树立起科研管理的效益观念,保障科研的选题和市场需求具有紧密联系。
(二)建立科研团队,制定科研工作计划
针对我国高等艺术院校目前科研队伍较为松散、科研力量十分薄弱、科研队伍单一等问题,笔者认为目前高等艺术院校的工作重心应当转移到队伍的建设上来。那么,如何进行自身科研队伍的建设呢?
第一,要调整自身的科研队伍人才,招聘或引进更多优秀的、年轻的科研人才;第二,培养模范性的单一学科科研团队和交叉学科科研团队,发挥典范带有效果,让教师了解到科研团队对于个人发展的作用,以调动更多教师和培养更多的科研团队;第三,对于不同阶层的科研人员委任不同的科研任务,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第四,以年度或学期制定科研工作计划,开展科研工作总结,把科研工作以常态化融入到艺术院校教师工作中;第五,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措施,留住科研队伍中的原有人才,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人才;第六,要加强与其他院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努力整合相关的科研资源,使所有科研资源达到共享。同时,要更加重视跨学科科研基地、科研中心、联合实验室的建设,形成联合攻关科研机制。
(三)建立艺术院校科研评价体制
就目前而言,我国的很多高等艺术院校对教师的科研能力评价的依据依然是根据论文发表量量,出版的专着数,科研项目的研究量,获奖情况,并且以此为依据给予教师相应的职称评定和一些奖励。应当根据艺术院校科研现实状况,建立合理、有引导性科研评价体制和科研奖励机制。推动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与文化产业建设的融合。奖励机制即不能一味的选择物质激励,也不能只选择精神激励,有机的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鼓励高校教师积极主动的投入科研工作当中。只有在科学有效的评价体制下,高校教师才能够最大程度挖掘出科研潜能。
高校科研工作应当重视满足教师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双重需求,将教师的需求导向国家、社会层面,改变较多关注自身利益,而较少关心国家、社会的长远利益的现状。我们的高校科研评价制度则提倡教师需求满足与社会需求满足有机结合,提倡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的奉献精神,倡导学校、个人的局部利益、眼前利益与国家、社会的全局利益、长远利益有机结合。
高校如果能够利用高校独有的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的优势,充分调动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就能走出一条有特色的人本管理之路,投身到文化产业建设中。
(四)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效益
艺术院校科研成果的成功转化,是实现科研价值的有效途径,是巩固教师科研信心和提高教师科研能动性的最有效方式,是实现科研者、科研管理部门、社会三者良性循环发展的关键因素,是使艺术院校科研工作高效、稳速发展的有效砝码。
艺术院校可从以下方面转化科研成果:第一培育特色学科,结合市场需求,以教研室、研究基地为依托建立交响乐团,民族演出团队,数字音乐制作团队,使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相结合,使教师的科研成果从课堂教学延伸到社会,使最新的科研理念通过实践渗透到学生思维中,带到今后的工作中。参与城市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强化与社会文艺团体,与省市宣传部、文化厅等政府职能部门合作,参与艺术创作签约工程,融入地方戏曲保护、传承工程,投身文化服务、配送和帮扶工程,使艺术院校成为文化产业建设大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社会发展和高校教育体制改革对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造成教师的负担过重,职业压力增大,特别是目前用于反映教师工作成绩的考核评估体系标准与方法还不成熟,有时更会增加他们的心理压力。有文献表明构成我国高校教师压力的最大原因是学术评估。由于工作压力的增加和工作性质的关系,高校教师一般没有明确的工作和休息时间之分,相当一部分人生活起居无规律,常常为了准备教学、从事科研或撰写论文而加班加点,甚至通宵达旦,没有更多的私人时间来休息。我们应给注重改善这种问题。科研管理部门,要注意减少这种状况的发生。
调整高等艺术院校科研管理工作
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