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语境是预设理解的关键:预设与语言的使用环境息息相关,所以用语境这一概念可以更好的阐释预设这一现象,语境是由Malinowski于1923年在《意义的意义情景》中所提出的,指的是语言的使用环境和上下文。
1.预设在词汇语境中的分析。词汇语境是指能帮助人们理解上下文,听懂前后语的特定情境。我们来看例子。
例6:Ken took a break before he completed his assignment. 例7:Ken died before he completed his assignment.
例8:Ken completed his assignment.
在例6中,took a break意为“小憩”,例7中,died为“过世”。由于例6与例7的词汇语境不同,从而导致了预设结果的不同。毋庸置疑,例8是例6的预设。然而例7说Ken在完成任务前已经去世了。既然人去世了是状态的终止,也就是去世之后Ken不能继续任务,所以 “Ken没有完成他的任务”。因此例8不是例7的预设。
2.预设在语法语境中的分析。语法语境是句子的语法结构。
例9:Frank dreamt being hitting by his classmates again.
例10:Frank was hit by his classmates before.
在例9中,“dreamt”是一个虚拟的心理空间,例10“Frank was hit by his classmates before”说明在现实里弗兰克曾经被同学打过,这个虚拟的dreamt是来源于曾经的伤害,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因为例10在现实空间中成立过,所以根据结论我们是可以应用原则的。
3.预设在信仰语境中分析。信仰语境是人们矢志不渝、鉴定笃信的信念。
例11:Jackson believed that singing encouraged him.
例12:Singing encouraged him.
“Jackson believed”杰克相信,相信就是一种信仰,并且已经在杰克的心理空间中成立。但在例11中,这个问题通过信仰语境就有了很好的理解。而无神论者由于没有专一的信仰,那么信仰语境对他们来说并不成立。根据Fauconnie的理论,我们得出两种可能:可能一,有信仰的人,信则有,他们相信,也就意味着现实中存在。可能二,假如说话者是无神论者,不信则无,因为不相信,也就意味着现实中不存在,信仰无效。在以上的例子当中,我们可以得出信仰语境作为非语言性语境中的一种对于我们理解预设有着一定的影响。
4.预设在文化语境中分析。古代的“三纲五常”在现在未必适用,有必要结合文化背景进行预设分析。
例13:The teacher told his pupils that it is important to be polite
例14:The teacher would like to teach the pupils to be polite.
例15:The pupils should be told to be polite.
动词“告诉”(told)可以得出预设,教是老师告诉学生礼貌很重要的前提,并且这个预设在老师的脑海中得以实现,所以例14是例13的预设。我们接着看下一个句子,学生们应该被告知礼貌是很重要的,也就是社会上普遍认为学生有礼貌是应该的,所以老师会认为他所做的是社会上一种普遍的认知,从而达到了共鸣。因此例15应该是例13的更深一层次的预设。我们可以用Fauconnie的心里空间理论来分析一下。例15老师的思想受到社会准则的影响,现在的人们很看重礼仪,而学生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一部分自然更要懂礼仪,因此我们得出了结论:例15在当今社会得到满足,因此例15是例13的预设。从这三个例子当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文化因素对我们信息概括与理解的影响。
真实语境是预设理解的关键
2023-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