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对中学生心理障碍疏导的作用

2023-10-08
体育教学对中学生心理障碍疏导的作用:(一)激发运动兴趣,促进中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3]。只有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积极地参与体育运动,将体育活动当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树立终身体育意识。体育教师若将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和培养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放在主要位置,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让他们选择学习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培养他们的运动专长,那将会使学生体验到成功感和愉快感,将会提高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形成终身运动的意识和习惯,同时可以使他们的身心得到放松,减缓或消除某些心理疾病。据调查显示,80%的人认为体育锻炼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60%的人认为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消除焦虑症,在中学生中,不少人因为学习的压力或其他方面的挫折容易引起抑郁症和焦虑症,然而通过培养学生的运动爱好和专长可以减缓或者消除这些心理症状。

  (二)培养健全人格,促进心理健康。

  教育是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形成一种独立自主和具有批判精神的思想。21世纪国际教育委员会曾强调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的重要性,所以各国在设计体育教学活动时,都十分注重发挥体育教学在培养健全人格和促进健康心理方面的作用。目前,国内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现状不容乐观,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据一项于1997年对1127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中发现,国内中小学生心理障碍的检出率是25.20%,比十年前高出一倍。体育教学对培养健全人格,促进心理健康方面具有独特影响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体育教学可以让学生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对自身的身体、思想和情感的整体评价,由许多自我认识组成[4]。体育锻炼可以改善情绪状态,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常会出现各种忧愁、紧张、压抑、焦虑的情绪,而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降低这些情绪的反应。体育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克服学习、生活、工作等各方面的困难和挫折。

  (三)培养集体合作和竞争精神,提高适应能力。

  体育活动主要是以团队形式进行的,有助于学生团队精神的形成,团队精神需要团队成员具有合作精神和角色意识,这不仅是一种心理品质,还是一种实践能力。在体育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主动构建终身体育的过程。体育教学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养成强烈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还可以形成规范的体育道德品质,具有关注个人、集体和社会健康的意识和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和民族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