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厌学现象的心理分析

2023-09-24
大学生厌学现象的心理分析:(一)学生自身的原因

  1.心理紧张感的变化

  这种变化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紧张感的消退。有些学生在高中通过非常努力刻苦的学习实现了自己的大学梦。在进入大学后,认为自己的梦想已经实现,不用再像高中那样刻苦学习了,就开始慢慢放纵自己。第二,紧张感增加。有一部分学生在高中时期是班上的尖子生,各方面都很优秀,但进入大学以后,意识到人外有人,于是急切地想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变现状,这种出发点当然是好的,但由于给自己的压力超出自身负荷,造成身心疲惫。其中还有部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差,不能很好地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他们在大学的学习中往往处于被动状态,极其容易产生厌学情绪,严重者甚至出现厌学症。

  2.学习动机的不明确

  一部分学生总是抱怨所学专业不好,就业前景不明朗,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动力。还有部分学生由于高中时期受老师和家长的影响,对大学有了一个超现实的憧憬,在上大学后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但出于家长的期盼与社会的舆论压力,他们的学习动机变得模糊混乱,久而久之形成了随波逐流的心理,最后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开始厌学。

  3.自我调整能力不足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身心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他们的精力充沛,兴趣广泛,然而思想还没有完全成熟,情感丰富但不稳定,有些大学生甚至用高傲的行为来掩饰内心的自卑。加之大学生对毕业后理想生活的憧憬与现实境况形成强烈反差,造成了“理想我”与“现实我”的心理矛盾,还有个别学生由于起点较低,素质偏差,对人生价值的理解和社会需求不匹配,造成学习态度不端正。这类学生一受鼓舞便大为振奋,一遇挫折便灰心气馁,在情感上自我意识较强,情感动荡复杂而微妙,经常处在自身矛盾之中。大学生自我的心理调整能力不成熟,对于痛苦和挫折没有应有的承受能力,容易使自己处于一种一蹶不振的状态,失去改变的勇气,久而久之出现软弱无力、消极怠工等现象,在学习上表现为不自信、学不进去也不想学习。

  4.意志较为薄弱

  跨入大学校门的学生在脱离家长与繁重学业的束缚后就像脱缰的野马冲进缤纷的世界,他们正值精力充沛、好奇心强、贪玩好动的年纪,在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与繁杂的社会诱惑面前缺少自控能力与辨别能力。许多高中优秀的尖子生在享受“自由”的同时,沉迷于网络游戏、虚拟游戏,更有甚者深陷各种娱乐之中无法自拔,将学业抛之脑后。这些意志力薄弱的学生由于长期懒散与游乐,不能适应大学学业的氛围,久而久之便失去了学习的兴趣,甚至荒废学业。

  5.情感引发的问题

  大学校园生活不可避免的话题就是情感,青年学生在享受纯真情感体验的同时,由于缺乏相应的情感控制能力与处理问题的成熟心理,在面对感情困惑的时候,常常无法控制情绪的波动,感情甜蜜则情绪高涨,遇到问题则情绪低迷,甚至深陷痛苦之中无法自拔。情绪上的大起大落容易使学生分心,无法静下心来学习。

  (二)外部原因

  1.高校扩招政策给大学生学习带来的负面冲击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模式逐渐由“精英式”转向“大众化”,为越来越多的学生提供上大学机会的同时,也给高等教育带来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教学资源的供应速度远比不上高校扩招的速度,造成了教学资源的匮乏,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资源满足不了学生多样化需求,教师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无法提升大学课堂教育的吸引力,实验资源的匮乏导致学生屡屡逃课等等都给学生的学习兴趣大打折扣。

  2.社会的负面因素对大学生的学习产生的消极影响

  经济因素。高校扩招政策普惠学生的同时也给部分经济拮据的家庭带来沉重的包袱。为了能减轻家庭经济负担、改善校园生活,不少学生利用休息时间做兼职挣学费与零花钱,但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久而久之,学生逐渐在学业与经济之间失去平衡,过多地把精力放在了打工上,导致学习时间无法保证,学习成绩逐渐下降。   就业因素。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专业不对口、所学知识应用性不强等现实情况,使学生对学习的目的产生了怀疑,这不仅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劲头,也让一些学生对未来充满畏惧感,久而久之产生消极心理与厌学情绪。

  外来诱惑因素。物质上的攀比容易导致学生心理失衡,网络游戏容易导致学生沉迷娱乐,不健康的休闲娱乐容易挫败学生的上进心,这些外来的诱惑因素就像隐形的绳子牵制着缺乏自我控制能力的学生,让他们忘了上大学的初衷和学习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