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在反省中的实现途径

2023-09-23
心理健康在反省中的实现途径:反省作为一种自主的、能动的活动,一改往日通过传统课堂教学互动实现心理健康的模式,将学生作为现实主体自主、自为地实现心理健康的目标。在人本教育理念下,教师给了学生极大的自主权,通过自我反省,实现心理健康。这是一种信念的转变,一种情操的提升,也是一种行动的落实。

  (一)自我评价练习

  自我评价是一个包含社会行为准则和主观经验的复杂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反省过程。自我评价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促进自身心理的健康与人格的和谐。

  学生在进行自我评价时,首先要培养自我评价意识,良好的自我评价意识是实现心理健康的开端。自我评价是学生主体性的体现,很多学生放弃了自己的主体地位,使其在学习中永远处于被动地位。其次是制定得当的评价标准。这个评价标准要体现自我比较,淡化个体间比较,注重评价标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克服自我评价的负面效应,对自己作恰当的评价。再次应建构起自己的评价结构,才能对自己做全面客观的评价。其中包括两个方面:作为个体在社会中所处的角色和位置,即自我位置以及个人所具有的价值(包括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即人生价值。自我评价练习的价值就在于使自己在否定中更新,在扬弃中发展。   (二)关键事件分析

  关键事件分析法是由美国学者福莱?诺格(Flanagan)和伯恩斯(Baras)在1954年共同创立的,其原则就是选择生活中的重要的、关键的事件,由事情本身出发,转化为自我内心的思考。首先,识别关键事件(起始环节)。关键事件的选择必须满足几个要求:第一,生活中经常发生的,而不是偶尔出现的行为;第二,这些事件是动态变化的,而不是静止的,即其影响是持续性的;第三,该事件对自我的情绪、情感、行为等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当然关键事件的寻找和识别并非易事,它需要在生活中不断的记录自己的重大事件,缩小寻找范围。其次,识别关键事件后,要对资料和信息进行整理(过渡环节)。再次,关键事件的分类、归纳、总结(关键环节)。关键事件并不是一个事件,有可能是多个事件,而且每个事件的特点和表征都不尽相同,这就需要进行归类和总结。关键事件的表述要言简意赅、准确、清晰。最后,关键事件的分析(核心环节)。分析的过程就是对事件产生的原因及其相关影响进行分析,最终落脚点是对人的分析与评价,使个体做出适应性的调整。

  (三)记日志或写回忆录

  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记日志就是一种良好的习惯。记日志或写回忆录是自己和自己对话的方式,是自己用心、用笔记录着自己的过往,讲述着自己的人生。笔者认为记日志的方式是“笔尖上的反省”,是再现自己内心状态的最传统的方式,同时也是反思自我的最简便、最有效的方式。将在生活中发生的让自己难忘的事情记录下来,在此时此刻,可能留下的仅仅是笔墨,但在未来的某一时刻,当翻开曾经的记忆,便会发现自己在心性上的成熟、人格上的完善,因为他们记录的是过去,反省的是现在,成就的是心灵健康的自己。然而,当今的大学生,在自己情绪低落、意志消沉的时候,往往忽略了,抛弃了这种最传统的方式,取而代之的是网络聊天,玩游戏等消遣方式,其实这些方式并不能真正解决心理问题,实现心理健康。反而会因为消极情绪的积蓄,诱发更大的心理问题。所以我们需要重拾这种习惯,让心理健康触手可及。

  反省作为学生主体性的体现,作为实现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应该成为学校推崇的帮助学生心灵成长的重要方式。反省是一种自觉的意识、一种自主的心理、一种自愿的行为。它源自内心的需要而非强迫,又向往内心的和谐而非挣扎。因此笔者希望大学生能够真正领悟反省的真谛,充分挖掘反省的潜能,从而实现自身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