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大学校园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和谐的重要因素

2023-09-21
和谐大学校园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和谐的重要因素:(一)大学和谐校园内涵探讨

  和谐校园是一种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核心特征,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是学校教育各子系统及各要素间的协调统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合力,是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及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大学和谐校园是以大学校园为载体,以内和外顺、同舟共济、政通人和、稳定有序为主要特征,各个子系统或要素全面、协调、自由、充分发展,良性互动,整体优化。从总体来看,大学和谐校园是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校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内外部各种矛盾得到正确处理,公平和正义得到维护和实现;广大师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大学进步和发展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成果得到肯定;组织机制健全,管理制度完善,教学秩序良好,环境宜人的校园。从心理和谐的角度看,和谐的大学校园可体现为:和谐校园的精神是一种承认、一种尊重、一种感恩、一种圆融;和谐校园的内涵是人心和善、相处和睦、上下和顺、内外和平;和谐校园的基础是相互包容、求同存异、共生共存;和谐的佳境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校园和美。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因此,大学和谐校园的基本特征也应当体现包括民主法治、以人为本、平等诚信、文化先进等特征。   (二)和谐大学校园建设能促进并影响大学生心理的和谐发展

  和谐的大学校园环境能促使大学生自觉采取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大学生心理和谐,增强大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和谐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大学生情操,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生活氛围,让大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更加客观地认识自己和周围的环境,与周围环境协调融合。微观社会学芝加哥学派的互动理论认为,社会既不存在于个人之外,仿佛其本身是一个有生命的独立自存的实体,也不是一种名义的存在,仿佛除了个人的心理现实外不再有任何超越独立个人的客观现实。社会就在人们的具一定的形式的交往中互动产生着、维持着、延续着。大学生的生活环境是由社会、学校和学生有机互动形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当三者互动不协调时,就会导致心理失和,产生一系列问题。故此,在构建和谐校园的实践中应当着力促进大学生心理的和谐发展,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大学生和谐的人际交往能力,增强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协调发展。

  综上所述,构建和谐的大学校园,大学生心理和谐是精神内核,只有和谐稳定的同学关系、良好的心理素质,才有利于和谐校园的构建。同样,大学是传承人类文明与文化的精神家园,和谐的校园对于大学生心理和谐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和谐的校园环境可以促使大学生自觉采取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增强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和谐的校园环境可以培养和增强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和谐的校园环境具有激励和陶冶功能,能激发个体内在潜力,促进个体为实现所追求的目标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