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寝室文化的不良现状

2023-07-25
大学寝室文化的不良现状:寝室是大学生活动的重要场所,被称为“第一社会,第二家庭,第三课堂”,除了学习,大学生每天至少1/3的时间呆在寝室,同宿舍的成员也因此成为了接触最频繁的群体。从人的相处之道中可以看出,相同群体长期共同生活会受个体差异而造成各种摩擦和冲突,使寝室矛盾日渐突出,从而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就会受阻。通过调查分析,笔者整理出了以下比较突出的寝室不良状况。

  (一)大学寝室硬件设施存在不足

  受人口庞大和经费不足的限制,中国的大学宿舍一般为6人间或者8人间。这种住宿格局虽然有利于学校进行全方位的统一管理,但就学生个人而言,一间10多平米的小屋的复杂性造就了物理空间上的矛盾,容易产生抑郁的心理,影响宿舍成员的健康成长。不仅如此,大部分高校寝室硬件设施不好,夏天没有空调,冬天没有暖气,网速总是很慢,厕所常断水,宿舍用电常跳闸,当基本需求遭受冲击时,宿舍成员就会产生抵触情绪,也易怒,严重影响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二)大学寝室个体差异多元化

  大学寝室里的室友一般是来自五湖四海,地域语言、文化、家庭背景、个人性格、能力的不同造就了在寝室的行为表现各不相同,相处时难免会发生小摩擦和不愉快,但是如果小问题不及时解决,日积月累就会成为寝室不和谐的隐患。比如有些同学不注重个人卫生,喜欢乱扔垃圾,乱摆鞋袜,有时还干脆把个人领域的不良习惯扩张到整个寝室,导致其他爱干净的室友成为寝室的常驻清洁工,心里的不快感就慢慢堆积起来。有时晚上就寝时个别同学会打呼噜,其鼾声会打扰到宿舍敏感者的良好休息,长此以往,深受其害者就会产生报复心理,在第二天别人睡觉时故意制造一些噪音,如此循环,寝室的生活就会弥漫着一股“火药味”,随处可见“硝烟滚滚”。更有甚者,将自己所占有的优势在舍友面前或者就一人面前炫耀。比如背负了一个家庭重大责任与压力的学生,他们的真诚与努力往往会被一些投机取巧者当作笑话看待,此时舍友关系就会出现“裂痕效应”,进而在寝室交往中,情绪化的处理方式便急剧增多,加剧同学之间的矛盾,产生情绪多变的不良心理,马加爵事件就是此类情况的反映。

  (三)大学生寝室内糟糕的生活习惯

  大学的校园里虽说有很多的活动,但是大多数都是为提拔人才而设的,是属于少部分“精英”的活动。故大部分学生除了上课还有很多丰富的时间,他们在寝室变得懒惰和被动,整天和扑克为友,与酒精为伴,以网游为主,以学习为辅,晚上不想睡,白天睡不足,沉迷于吃喝玩乐,丢弃吃苦耐劳的精神,借此来寻求自我实现的方法。如此一个不健康、萎靡的生活方式,怎会有益于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与发展呢?

  (四)大学生寝室成员追求的分散性

  同一宿舍的成员追求的目标各不相同,同一宿舍的很难有时间真正的聚在一起交流,偶尔闲下来聊天的时候又发现各自的兴趣志向大相径庭,找不到沟通的话题,使得每个人在处理室友关系上缺乏技巧。一旦遇到危机,自己就无法处理,把不满甚至愤怒隐藏在内心,堆积起来容易产生自卑抑郁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