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华裔文化心理的历史成因

2023-09-03
美国华裔文化心理的历史成因:摊开美国华裔在美国谋生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在美华裔人群的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和他们不为人知的辛酸经历,从而更为深刻地理解其文化心理演变背后的历史文化根源。据记载,华人于1785年最早登上美国大陆,而大规模的华人移民出现在19世纪美国的“淘金热”时期。1848年1月,约翰?苏特锯木厂金矿的发现,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来到加利福尼亚开挖金矿。为了谋求生计,很多贫苦的中国农民通过中间人的安排来到美国。当时大批华人移民涌入还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由于此时的中国还受到鸦片战争的深重影响,《南京条约》大量赔款加重了人们苛捐杂税的负担,致使很多人变卖家产,离开自己的家园故土;广州港口的开放使大量国外商品涌入中国,极大地冲击了中国的民族工业和经济。二是由于1851―1864年间的太平天国起义,中国战事频繁,民不聊生。据统计,1849―1882年,共有30万华人进入美国,形成了历史上的第一次移民高潮。这一时期的华人移民,开始是开挖金矿,后又修筑铁路,有的也参加了农场工作。这些移民大多为中国男性壮丁,他们在中国长大,自小接受的都是中国文化的熏陶,进入美国后,仍然延续着自己以前的文化传统和行为方式,最突出的,他们还坚持保留着清王朝时期男性束在脑后的大辫子。由于中国人与当地人的文化悬殊,大多数中国人选择跟自己国人生活在一起,这样,就有了发展到后来国外中国人聚居相对集中、又有中国特色的“唐人街”。唐人街里,人们穿的是中国服装,吃的是中国食品,连街上挂的都是中国“对联”。这里,当然也有中国带来的“陋习”,如抽大烟、赌博等。在唐人街的保护下,中国文化得以较好地延续。此时的人们跟美国人交流很少,夏洪进曾评论说:“由于文化水平和社会地位等原因,他们在促进中美两国文化交流方面起的作用甚微。”[7]从1854年开始,中国向美国输入了大批女性。她们对促成后来华裔的男女平衡起到了很大作用,使中国文化在美国得以继续传承。

  由于中国人特有的勤劳智慧、吃苦耐劳以及人口的急剧增加,美国白人感到了一种威胁。1882年美国颁布了《排华法案》,规定所有华人劳工10年内不得进入美国。这一法案颁布的背后是当时清政府实力的软弱和中美交流的欠缺。当时,清王朝与国外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实力,使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大大下降,中国人在国外受人欺辱。再加上当时中美交流的缺乏,很多美国人根本不了解更不能接受中国文化。他们对中国人的饮食、生活习惯和语言都很不习惯。久而久之,便产生了强烈的反华排华情绪,甚至出现了打劫和屠戮事件。不少在美华人不幸遇害,伤者无数。暴力事件时有发生,清廷驻美公使向美交涉赔偿,美方都不加理睬。真所谓弱国无外交!1884年修订法案的出台是对排华法案的进一步强化。在美国国会就排华法案进行讨论期间,美国白人诋毁中国文化,称“中国文化低劣至极,永远无法与西方文明相比”[3]57,当时,身为官派留学生的李恩富民族自尊心严重受挫,他写了《我在中国的童年》为中国文化辩护,意在向世人展示:中国文化不仅不逊色于美国文化,反而在很多方面优于美国文化。美国《排华法案》的实施使在美华人的数目一时间迅速减少。其间,能勉强在美留下来的华人受到严格限制,而其子女却不受《排华法案》的影响。这一代人的子女在美国出生,大多没有到过中国,他们与中国文化之间具有一种先天的隔膜。在子女与白人社会的频繁接触中,又加深了与父母之间的隔阂。刘裔昌父子之间的矛盾便深刻印证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