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不当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2023-09-03
家庭教育不当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一)过度溺爱

  青少年当中独生子女占多数,丰富的物质生活条件和优越的生活环境给青少年的成长创造了许多便利,父母也往往将子女视作掌上明珠般悉心呵护。但是,家长一味地满足子女在物质生活上的各项要求,很容易造成“亲情过剩”,却往往忽视了子女精神的富足与良好品质的培养。长此以往,青少年子女就会养成骄奢、自私、任性等等不良的个性品行,当外界不能及时满足自己的需要时,他们就会采取蛮横的态度强制解决,而父母出于对孩子过分溺爱与保护的心理,也往往对此恶劣的行为视而不见,甚至是迁就、姑息和纵容,这样就容易让孩子养成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好逸恶劳、贪图享受的坏习惯。

  (二)严厉惩罚

  对待子女严格要求在出发点上是好的,没有一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子女成才,然而,过于苛刻与严厉的教育方式也往往会给青少年的自尊心造成极大的伤害,从而使得父母与子女之间出现较大的情感裂痕与隔膜,导致亲子之间无法正常地沟通与交流。有些家长习惯运用过于粗暴的教育方式,却不注重平日里的言传身教,问题一旦出现就毫不犹豫地施加惩罚措施,这样的教育手段使得子女十分恐惧犯错,犯错之后又不敢独自承担责任,甚至是编造种种谎言欺骗父母来逃避惩罚。长期下去,表面上相对和谐的亲子关系背后,其实隐藏了太多的积怨与仇恨,父母难以觉察到子女的孤独与叛逆,也无法及时有效制止其犯罪行为,从而进一步加剧其犯罪心理的恶性发展。

  (三)放纵不管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最初始的启蒙老师。”对子女放纵不管就是父母不履行法律规定的抚养、教育和保护子女的义务。有些父母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与成长,单纯的认为只要满足子女的物质生活需要就可以代替自己的陪伴与教导。实际上,空间与时间上的分离恰恰拉远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距离,金钱的充裕代替了沟通,很多子女产生了心理问题却无法找到可以排遣的出口,于是导致恶性循环。农村中生活压力很大,目前留守儿童中的很多常年无法见到自己的父母,久而久之,他们内心有很强烈的孤独感和自卑感,不敢向外界透露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十分缺乏安全感。实际上,如果父母可以多抽出时间来陪伴子女,积极挖掘孩子的兴趣点并做善意的引导与支持,对子女在学校的学习和表现充满信心,不仅可以让子女感受到家的温馨,更有助于促进他们良好品德、性格、心理等内在因素的养成,也能将青少年犯罪遏止在萌芽阶段。

  (四)重智轻德

  有些家长片面重视孩子智力的开发与学业的发展,却往往忽视青少年良好习惯与思想道德的培养。在这种家庭教养模式下,青少年无法顺利完成社会化的过程,他们不懂得人际交往的技巧与为人处事的原则,对新鲜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另外,过于注重分数与排名会给孩子内心带来极大的压迫感与恐慌感,青少年中的多数无法用正确的方式来排遣这种压力,面对挫折往往表现得过于脆弱。当这种不良的情绪与积怨已久的压力无法找到合适的宣泄出口,青少年往往容易因此走上犯罪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