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社会生活背景与大学生心理健康

2023-09-03
家庭社会生活背景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家庭社会生活背景包括很多,这方面的研究也很多,在这里我们主要是探讨家庭所在地、家庭结构、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等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关系。

  (一)城市与农村生源大学生心理

  与城市的学生相比,农村的学生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农村学生由于生活条件不如城市学生优越,文化资本也存在差异,容易产生自卑感,更不愿意主动去和同学交往,怕被人瞧不起,与同学关系不够融洽,再加上家人对他们的期望,很容易造成很重的心理负担。

  (二)特殊与普通家庭结构背景的大学生心理

  与普通大学生相比,有着特殊家庭结构背景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较严重。有特殊家庭结构背景的大学生,父母或离异,或去世,或重组。在这种家庭里,大学生由于缺乏父爱或(和)母爱,在成长过程中没有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或父母亲的引导,有的很早就承担起家里的重担,各方面的压力使他们心里很容易出现问题。

  (三)父母文化程度低与文化程度高的大学生的心理

  父母文化程度低的学生比文化程度高的学生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文化程度低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多采用简单、粗暴方式,对子女的惩罚也更加严厉,而文化程度高的父母相对来说则可以给孩子更多的尊重、理解,在使用惩罚等消极教育方式上更为慎重。母亲的文化程度的高低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也不同。母亲文化程度高的大学生心理问题最大,其次是文化程度较低者,而母亲文化程度中等的大学生心理状况最好。父亲文化程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则不明显。文化程度较高的母亲由于对子女寄予的期望很大,希望他们能更优秀,因而对他们的要求更高,管教更严,学生的竞争意识更强,心理压力更大;而文化程度较低的母亲,在教育方式和手段上会更粗暴外,往往把自己未能实现的愿望或把自己的全部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久而久之这些学生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四)家庭经济收入高与低的大学生心理

  家庭经济收入低的大学生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家庭收入低甚至在贫困水平的大学生,在学校受到很大的冲击,表现出有更多的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自卑、抑郁、苦闷和精神病性等不良情绪和行为;其人格特征表现更为内倾和具有较高的情绪不稳定性,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每个大学现在都面临的问题。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这就要求学校高度重视,采取相应的措施,比如建立健全的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建立新生入学心理档案,记录学生的各方面情况,及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共同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氛围,促进大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