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新生的心理期望及由此产生的心理问题概述:从高中到大学,脱离了老师的严格管束,脱离了父母的日夜陪伴,脱离了课堂紧凑的学习安排,面对全新的大学,学生们都有哪些心理问题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理想中的大学和显示的落差
许多学生对报考的大学印象都是由宣传册及师生口耳相传得知,了解到的往往都是学校好的一面,对大学生活充满了向往。但现实往往是残酷的,据调查,超过30%的新生认为学校没有想象中的好,有一定心理落差。硬件方面,他们会抱怨食堂饭菜又贵又难吃,图书馆资料破旧缺失,教学设施年久失修有待更新,宿舍破旧面积小;软件方面,又有教师讲课枯燥乏味,社团活动寥寥不成气候,所选专业和期望值相差巨大,学校公派留学,奖学金等福利措施不如意等。得知大学的实际情况后,多数学生开始抱怨,后悔选择了这个学校,出现意志消沉情绪低落的现象,便沉迷网游不务正业。
(二)缺乏目标和追求目标失败的茫然
在高中时期,学生们只有一个目标,就是高考。目标明确,路线清晰,周围有许多共同战友和支持自己的亲友老师,使得目标的实现很容易达成。但是到了大学,上述条件却大都缺失了,面对突然增多了大量课余时间,缺少家人管教和老师指导,他们对如何取舍很迷茫;另一部分学生有明确的目标,例如加入学生会并成为学生会的会长,成立动漫社并将之发扬光大,努力学习成为一代学霸等。但是经历大学生活几个月之后,自身碌碌无为,感觉什么都没做,渐渐失去了热情,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该做什么;还有一部分学生心态不正确,他们认为高中生活太辛苦,大学就应该好好玩耍,于是大量翘课玩游戏,上课玩手机,学习成绩受到严重影响。
(三)对自身能力的期望及相对平庸现象
中学时期,衡量能力的重要标准便是成绩的优劣,学生习惯了成绩优秀带给自己的强烈自豪感。但是大学比拼的出了成绩还有人际交往能力、文体能力、办公软件应用能力等各方面,并且在这些方面出现了大量的人才。部分习惯于成绩优秀的学生便会感到自己能力平庸,一无是处,不再是班级的风云人物,同学们争相学习的榜样,便容易出现自惭形秽、技不如人的失落感,被自卑和郁闷所左右,难以调节情绪;还有一部分人在中学时期在班里具有一定能力如社交达人、计算机高手、篮球健将,到了大学发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不能自如的发挥拥有的能力,最后渐渐走向平庸。
(四)难以适应全新的人际圈
许多学生报考的大学都在远离家乡的城市,他们需要背井离乡,甚至跨越大半个中国去求学。在新学校里就要建立新的人际关机网,但是面对大量来自祖国天南海北的新同学,面对他们不同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文化背景、语言方式、兴趣爱好等如此多的不同,要融入这个新社会圈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都有想老师抱怨新生活不适应,和某位同学不好相处。例如,甲同学取用物品总是不分你我,他很乐意和别人分享物品,也很喜欢随意使用别人的物品,乙同学对物品的归属感极强,属于自己的东西不经同意不随便外借,也不会随意找别人借用物品,这样的同学一起生活便会产生一定的矛盾;再比如,某位同学家在农村,很少接触城市里的内容,上大学初到城市,面对宿舍一群衣着时尚,畅谈流行前线和网络用语的室友,便觉得插不上话,又怕受到歧视,于是产生自闭心理和自卑感。
(五)不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养成不良习惯
中学的学习方式全称有老师指导,老师会留课堂作业,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会时常考试检查学习效果,对课堂出勤率、迟到早退、上课纪律规范等更是严格执行。这样,学生的学习就完全由老师安排殆尽了,学生只需要跟随老师的节奏,就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但是到了大学,学习方式变得完全不一样,老师不再对学生严格要求,这使得受够了管束学生们感到“两腿一松”,开始肆无忌惮起来。上课很少查勤,使部分学生时常翘课上网;老师上课不再维持纪律,使部分学生上课玩手机、聊天、娱乐活动层出不穷;考试只有期末大考,使部分学生平时不学,临时抱佛脚。在宽松的大学生活中,他们渐渐丢失了以前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养成许多不良嗜好,影响学习成绩,甚至出现挂科留级的现象。
大一新生的心理期望及由此产生的心理问题概述
2023-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