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解决措施

2023-08-15
心理学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解决措施:(一)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

  通过查阅心理学的文献发现,在面对问题或者逆境时,人格健全的人能够承受的压力更大,同时在新环境中的适应能力也较强。所以,为了能够培养出学生的健全人格,高校思政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一定要及时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将工作的重心放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首先,要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发现其长处,运用其潜力教学,不要一味地打击和批评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思政教师并不像想象中的古板,以此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教师可以站在心理疏导师的角度,倾听学生的诉求,引导学生走出思想的死胡同,帮助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另外,学校在对思政内容进行编制时,应结合社会的需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使其情商得到提升。最后,需要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在实际的课堂中,及时与学生互动,了解学生思想情感的变化,转换自己的思路,不要揪着学生的错误不放,而是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用鼓励代替批评。

  (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融合

  为了能够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品质,其走向学科融合是其重要的教学手段。通常来说,思政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对高校学生情感意志、行为实践、思想认知等方面,这就决定了其课程的设置主体,必须以大学生的需要为主,结合教育心理学、社会伦理学等学科理论知识,不断丰富自身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因此,思政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以思政教育的内容为主,以心理教育为辅的教学方法,这样不仅能够完善思政学科的内容,同时还能让学生受到多方面知识的熏陶,有利于学生人格品质的培养。

  (三)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转型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存在的,其心理发展也会有所不同。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尊重学生在不同环境下延伸出来的性格、能力、爱好等。需要从注重整体教育转变到个体教育中,也就是说,从原来的社会公共道德的教育转变成尊重学生心理的发展需要,从其内心的需求入手,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转型,并让其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工作核心。即便这种个体教学方式无法使教师兼顾到每一个人,但可以在依托心理学知识,根据学生的爱好、个性、能力等划分出不同的类别,对其使用类别化教育,按照不同需要的人群或问题,运用相应的教育方法。第一步,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性格对其进行划分,根据其不同的性格类型,找到符合其个人发展的教育模式。第二步,根据学生的气质进行划分,根据其不同的类型,找到符合其行为发展的教育模式。例如,有部分学生属于黏液质人,教师可以激发其不易暴躁、同时具有耐心的优点,让其帮助周围的学生解决一些问题;有部分学生是多血质人群,其具有思维活跃的特点,那么教师就可以让其多参与交际活动等。通过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以此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要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效果,教师就必须在原有的教学基础上对其教学方式进行创新,促进其学科之间的融合,另外还需要根据高校学生的发展特征,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转型等。通过以上方法不断优化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学方式,以此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人格健全、具有积极心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