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2023-07-22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一)个体因素

  处于青春期与成年期的衔接时期的大学生,虽然生理已发育成熟,但心理仍处于成长阶段。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与其这一阶段的特殊的生理、心理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生理上,目前大学生的年龄在二十岁左右。身高、体重、以及各个器官的发育已完成。相比生理成熟,心理发展的节奏慢了一步,这种发展“不同步”的矛盾会加重个体的心理负担,从而带来种种心理问题。心理上,随着青春期生理上的发育成熟,大学生的自我意识、独立意识急剧发展,心理状况复杂多变。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能力的增强和社会活动的复杂化,自我意识也明显增强,更关注其内心世界。但该阶段他们的“自我”还不够成熟,一旦发现这个“自我”得不到外界的承认和理解,心理便会失衡。独立意识的增强使他们开始想要摆脱原来对他人的依赖性,向独立自主的方向转化。无奈缺乏经验且心理承受能力不强,使得他们面对缤纷的大学生活往往不知所措,受到阻碍后又不知如何正确处理。

  (二)家庭因素

  当代大学生多是90后独生子女,家庭比较溺爱造成了他们待人接物倾向以自我为中心而团队合作意识又相对淡薄。离开原生家庭进入学校这个大熔炉,许多性格上的缺陷暴露出来,缺乏自我调节意识很可能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家庭给予的支持多以物质为主,精神上的支持和帮助比较匮乏,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一般不太愿意向家人倾诉、求助。另外,父辈为了弥补自己的人生遗憾往往会产生一种补偿心理并将其转移到子女身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成为了父辈对子女的期望。这些来自家庭的压力也无形中成为大学生的心理负担。据调查问卷统计,有7%的同学认为父母的期望所造成的压力很大,有53%的同学认为父母的期望会造成一定的压力;表示压力一般的占27%;没有压力的仅占13%。   (三)学校因素

  全国来看,目前1000多所高校中,只有30%的高校设立了心理咨询机构。而设有心理咨询机构的高校也未将心理咨询与教育工作落实到具体的实践层面。学校对心理教育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心理咨询知识及其作用仍未做到全校普及,相当部分的心理咨询老师并非专业的持证人员。因此,某种程度上讲,我国目前还没有严格意义的学校心理卫生工作。

  (四)情感及压力困扰

  情感问题也是导致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一大因素。步入大学,面对形形色色性格各异的同学、师长,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是一门重要的课题。同时,一些大学生也开始了恋爱生活,如此种种的人际关系带来的情感问题会使其感到迷茫、彷徨。调查显示,26.5%的大学生曾今很长一段时间为情感问题困惑过,55.5%的大学生有过情感的困惑,仅有18%的大学生表示没有什么感觉。引起大学生抑郁和焦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有时是由压力造成的,我们了解到学生的压力来自经济、前程和人际等多方面。随着物价水平的不断提高,高额的大学学费成为了许多家庭承重的负担。调查数据表明,10.8%的大学生表示压力很大;60.6%的大学生感到有一定的压力;仅有28%的大学生表示没有压力。如今高校生源扩招与就业市场日趋激烈,许多行业已成为买方市场,大学生在择业就业上显得比较被动。近年来,考研热逐渐升温,报考与录取比缩小也加大了考研学子的压力。根据调查数据:34.3%的大学生感到就业或考研的压力很大,46.6%的大学生认为就业或考研具有一定的压力;19.1%的大学生认为无所谓或者没有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