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拒斥”,即推拒、阻抗和排斥。
在艺术接受过程中,接受者对于本文(或原作)的某一片断或整体产生的不由自主的对抗心理,就是拒斥反应。通俗地说,拒斥反应就是拒绝接受。
拒斥反应的发生,与下列情况有关:①本文(或原作)的整体或部分的质量太差,没有达到接受阈限。例如,内容荒诞离奇、低级下流、难以入目,或者形式陈陈相因,拙劣地故弄玄虚等,都会使接受者恶心,本能地产生厌恶。
②接受者的出身、地位、文化教养、意识形态系统、偏见、误会等主观条件和主观状态,更是拒斥反应的内在基础。一般说来,拒斥反应的发生,主要是由接受者的主观状态决定的。所谓“酸甜苦辣,各有所恶”,所谓“海边有逐臭之夫”等成语和格言,都可以用来说明接受者的主观好恶对于接受对象的态度。被不同的主观状态所决定的不同的接受者,对于同一作品或某一片断可能发生千差万别的反应。
例如,男读者拒斥的可能女读者欢迎,南方人拒斥的可能北方人接受,中国人拒斥的可能外国人赞扬。
相反,也可能发生另一种情况。应该指出的是,由于接受者的主观状态是产生拒斥反应的主导因素,所以对于某部作品的拒斥不是一成不变的绝对值,而是暗中潜移默化的变量。例如,青年时代拒斥过的作品,老年时代又五体投地地崇拜;青年时代如饥似渴地接受过的东西,老年时代又远远地拒斥于视野之外。
③除个体在艺术接受活动中有拒斥反应外,社会、时代、民族也有,这主要是由该社会、时代、民族的文化氛围、意识形态体系和政治状况决定的。这一社会、时代、民族可能拒斥这种作品,那一社会、时代、民族又可能拒斥那种作品。在这种情况下,被拒斥的不一定是质量差的伪劣作品,被接受的也不一定是质量上乘的煌煌名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