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比心理效应➀

2024-01-30
黄金比心理效应:

黄金比是指一条线被分割为不相等的两段并形成这样的比例关系:短∶长=长∶(短 长),比值约为0.618。

虽然0.618这个常数也被科学家所重视,如德国的开普勒把它誉为几何学的瑰宝,但是它在审美和艺术领域中所唤起的心理效应更为人们所关注。倘若我们潜心徜徉于美的辉煌殿堂,时时有可能遇上0.618这个奇妙的数值。比如人体美就是黄金比的样本。比例匀称、健康完美的身体应该是在腰部按黄金比分截;着名的帕特侬神殿雄伟壮丽,其大理石廊柱也是通过黄金比切割整个建筑的。

在音乐家手中能够演奏出最妙不可喻的音乐的提琴,多出自意大利弦乐器匠师之手,而这些匠师无不谙熟于黄金比。如斯特拉迪瓦里就依照黄金比精心手制过近千种音质非凡的小提琴。

在视觉艺术领域里,0.618更是屡见不鲜。譬如,大卫的《萨宾尼妇女》的画幅长宽之比恰是黄金比;德加的《舞女》、米勒的《牧羊女》等名画中如添一直线,其黄金分割点正是画面的中心。由此可以发现艺术形象的夺目光彩恰好是在使人感觉最佳的点与线上透发出来的。

流连忘返于这些不朽的名画中,人们有时简直不能想象,如果把其中的形象挪离黄金分割律的点和线,它们的摄人魂魄的魅力还会一如其旧。这个活跃在审美和艺术领域里的0.618为什么具有如此神妙的效应,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探究。古希腊人得天独厚地创造了无数精美绝伦的艺术美,其中不少正是和黄金律相吻合的,雕塑和建筑尤其如此。

但是,他们百思不得其解,只好把这种比例奉为“不可违反的法则”。到了文艺复兴时期,黄金比的魅力尤显活跃,但是谁也说不清它的引人入胜的内在奥秘,于是就把最后的解释权拱手让给了天意,黄金比成了“上帝规定的比例”。到了19世纪末,德国实验审美心理学家费希纳在前人的基础上又寻求了实验的解释。

他曾让近六百人在十个边长不同的长方形中选取自己最喜爱的一种长方形。

结果,大多数的被试都挑选了边长为1∶1.62的长方形,可见黄金比是得到大多数人的偏爱的。然而,费希纳依然不能解释人们为什么会喜欢选择合乎黄金比的长方形。从本世纪起,一种稍有说服力的解释形成于自然科学领域。20世纪20年代,科学家首次发现人脑的电振荡现象。

许多生理学家相继证明:健康人脑在活动中有固定的电振荡频带,电振荡的摆幅和频率不断地在变化。人脑的任何波的频带都可归分为高频和低频,二者的比例取决于极限频率的比值。

以β波为例,它是一切脑电波中最关键的部分。β波的平均频率为22.13赫兹,低频带和高频带的频率分别是8.13赫兹和12.8赫兹,总波带即高、低频率的和为21赫兹,由此得到:8.13∶12.8=12.8∶(8.13 12.8),其比值约等于0.618,恰好是黄金比值。

这启示人们,美学中的0.618还与人的生理-心理机制有确凿的联系。但是,黄金比心理效应的成因还未完全揭开,而且审美也不仅仅囿于黄金比的范围。譬如,中国画画幅的长宽之比大多不取黄金比?为什么看宽银幕电影比看合乎黄金比的普通银幕更舒服?因此,黄金比心理效应为什么在审美感知中频频出现的原因,还需进一步的研究,特别是哲学、人类学、遗传学、脑科学、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等学科的长期的协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