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智力构成要素的学说。
智力不是某种单一因素构成,而是一个多因素、多侧面、多层次的结构。很多心理学家都根据自己的研究,试图分析智力结构的一般模型,先后形成了不同的智力结构理论。
如特殊因素理论(桑代克提出)、二因素论(斯皮尔曼提出)、多因素论(凯勒和瑟斯顿提出)以及智力层次结构理论、智力二维结构模型和智力三维结构模型。智力层次结构理论由英国心理学家阜南1960年提出,他认为智力是个多层次的心理结构。
最高层次是智力的一般因素;第二层次包括两大因素群,即言语与教育方面的能力倾向及操作和机械方面的能力倾向;第三层次是每个大因素群又分为几个小因素群,如言语和教育的能力倾向又分为言语、数量、教育等;第四层次是各种具体的特殊能力。智力二维结构模型由美国心理学家希来辛格和格德曼1969年提出,认为智力的结构是在言语、数和形(空间)和能力与规则应用能力、规则推理能力和学校各种学业测验成绩这两个维度上建立起来的。1981年,美国另两位心理学家斯腾伯格和波维尔从智力的内隐概念(头脑中的想法)和智力的外显概念(外部行为)出发,提出新的智力二维结构理论。他们还确定了智力结构的3种主要因素:言语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智力三维结构模型由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于1959年提出,认为智力结构是由操作(即思维方法,含认知、记忆、发散性思维、集中性思维和评价5种成分);内容(即思维对象,含对象、符号、语义和行动4种成分)和结果(即操作应用于内容的产物,含单元、种类、关系、系统、转换、含义6种成分)所构成的三维空间结构,共含120种因子。
了解智力的结构组成,对深入地理解智力的本质,合理地设计智力测量的工具以及拟定有效的智力开发、智力培养的方法,都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