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利科宁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2024-01-26
埃利科宁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20世纪60年代前苏联心理学家埃利科宁在维果茨基的思想基础上,借鉴列昂节夫活动理论,提出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埃利科宁认为主导活动与儿童心理发展中的动机、需要、人际关系、道德、智力及操作技能等方面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更替地占有主导位置。儿童的道德发展分为6个阶段:1.直接情感的交往阶段(出生~1岁)。

在这一阶段,儿童形成与成人和周围人交往的需要,富有情感地对待成人。2.摆弄实物的活动阶段(1岁~3岁)。

儿童模仿成人使用物品的方式,在与成人的合作中学习语言和直观-动作思维。3.游戏活动阶段(3岁~7岁)。

儿童在游戏中掌握符号机能,发展想象力,理解成人的行为,包括道德行为的一般意义,区分着人与人之间从属的相互关系。4.学习活动阶段(7岁~11岁)。

在活动中形成对周围世界的理性态度,认识道德原则的涵义,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计划和反省。

5.在社会公益活动系统中的交往活动(11岁~15岁)。

这类交往活动是以集体活动的形式完成的。如社会组织活动、体育活动、文娱活动、学习活动和劳动活动等。

在这类活动中,少年掌握着根据不同任务和生活要求组织交往的能力、认识别人的个性特征和品质能力、自觉遵守集体所通过的公共道德标准的能力。6.学习-职业活动阶段(15岁~17岁)。

通过这种活动,培养高年级学生一定的认识和职业兴趣、研究技能的基础、安排活动的能力、道德理想及自我意识的能力。上述各阶段发展的结果,培养和巩固了学生以后自己积极从事生产活动和做一个公民所必须的、作为他们世界观和道德基础的许多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