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差的种类

2023-09-05
误差的种类:一个心理测验要准确、可靠,就必须尽量减小误差,要减小误差,首先要了解都有哪些误差。
 
在心理测验中常见的误差主要有以下几种:
 
(1)编制心理测验中出现的误差。在编制测验时,当题目数量较少或取样缺乏代表性的时候,被测试人的反应受机遇的影响较大,从而使结果不准确或不稳定;测验题目或用词表述不够准确易产生歧义,易使被测试人猜测题目意义,产生不同理解,也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测验手册编制时,若对施测步骤、反应方式规定不明确,就会影响被测试人的施测动机及施测过程,也影响测验结果。
 
(2)施测过程中出现的误差。在心理测验的误差中最易觉察,也最应较好控制的就是施测过程中出现的误差。如果测验手册规定得非常严格且非常清晰,一个受过良好专业训练的主试人,应该能尽量减小施测中出现的误差,并能敏锐觉察到施测中可能出现的误差,从而加以避免,同时在解释结果时加以考虑。
 
由施测过程引起误差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种:①物理环境,指的是施测现场的温度、光线、声音、空气清洁度等。②主试人方面,指的是主试人的年龄、性别、外表、施测时的言谈
 
举止、表情动作等都可能对测验结果产生影响。
 
③意外因素,当测验人数比较多时,容易出现难以预料的事件,使被试人受干扰分心而影响测验结果。
 
(3)由被测试人本身引起的测验误差。即使是一个制作精良的心理测验,其题目取样具有代表性,用词明确,施测过程符合标准化的程序,记分也客观准确,但仍有一个不可忽视且不易控制的因素,就是被试人本身在测验时出现的种种情况会影响测验的结果。
 
由被测试人本身引起的误差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应试动机:被测试人对测验的理解不同,重视程度不同,所产生的应试动机就会不同,而应试动机不同,会影响被试人的答题态度、注意的稳定性与持久性、答题的速度等,而这些因素则直接影响测验的结果。如有人对某个个性测验的结果作了一项统计,发现在下列三种情境中,被测试人的答题的真实性出现如下变化:
 
第一种情境:学生入学后半年左右进行测验,问卷的有效率为 90
 
%;
 
第二种情境:学生入学前的暑假进行测验,问卷的有效率为75%;第三种情境:学生入学考试时进行测验,问卷的有效率为60%。在这三种不同情境中之所以出现如此差别,主要是在三种不同情境
 
下引起的被测试人应试动机不同,被测验人对测验所持的态度不同,因而结果的准确性也不同。
 
②测验焦虑:测验焦虑,是指被测试人在应试前和测验中出现的一种紧张的、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对测验的焦虑会影响被测试人的测验结果。一般说来,适度的焦虑会使人的兴奋性提高,注意力增强,反应速度加快,从而对测验结果产生积极影响;而过高的焦虑却会使工作能力降低,注意力分散,思维变得狭窄、刻板、记忆中存储的东西提取不出来,对题目的理解出现困难。焦虑对测验结果的影响可用一条倒U形曲线来表示(见下图)。

 
 
 
 
 
 
 
 
 
 
 
 
 
 
 
 
③测验经验:被测试人对测验的经验也会影响测验的结果。比如,对测验的程序与答题方式的熟悉程度不同,在答题时会影响对答案的选择。
 
④个人的反应方式:反应方式是指独立于测验内容的反应倾向。例如,在速度测验中,有的人“快而不准”,有的人却“宁慢勿错”;在是非题中,有的人有一种“默认反应方式”,即不管内容如何都答“是”,有时甚至会自相矛盾。从而与真实情况不一致。
 
⑤生理因素:生病、疲劳、失眠等生理因素也会影响测验的结果。如测验选择在不同的时间实施,就会对测验产生微妙的影响。在上午第一、二节课作,学生的精力比较充沛,测验结果相对误差会小一点,而在下午放学时再做,学生很疲劳,注意力难以集中,情绪容易烦躁,就会对做测验产生抵触,从而产生较大的测验误差。
 
可能影响测验分数的因素还有很多,实际上任何与测量目的无关的变量都可以引起误差,测验的标准化就是为了控制这些因素,用以减少  
误差,使测验结果更可信、更有效。为了衡量一个测验的质量,就要评价测验本身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在心理测验的理论中我们使用信度和效度来进行这样的评价。
 
(二)心理测验的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