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的结构

2023-09-05
智力的结构:人的智力是由哪些因素构成的,人们至今尚未取得一致的认识。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主要有如下几种认识:
 
(1)二因素说。最早提出智力结构说的是斯尔皮曼(C.Spearman)。他通过对一些智力测验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不同的心理能力之间具有很高的正相关。因此他在1904年提出智力的二因素说。斯尔皮曼认为:人的智力包括两个因素,一是普通因素或称G因素;一是特殊因素或称S因素。G因素是一切心智活动的主体与基础,是人的每一种智力活动所共同具有的;S因素则是人的不同心智活动所需要的特定的内容,随  
智力活动的不同而有所差别。G因素和S因素合并起来,就构成了一个人智力活动的总体,决定一个人智力活动的特征。由于G因素存在于每一种智力活动中,对人的智力水平影响极大,因而智力测验要测的就是G因素。
 
(2)多因素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E.L.Thorndike)反对斯皮尔曼的智力结构二因素说,反对普通因素的存在。他认为,一个人的智力包含有多个因素,每一种智力活动所需的因素不同,这些不同的因素在不同的活动中所占的比例也不同。不同的能力之间存在正相关,是由于各种能力间有相同的因素,相同的因素多,相关就高;相同的因素少,相关就低。桑代克认为,一个智力测验应该测量人对文字意义的理解能力、数学推理能力和对图形的辨别能力。
 
(3)群因素说。群因素说介于二因素说与多因素说之间,是由瑟斯顿提出的。瑟斯顿认为,人的智力结构既不是桑代克的多种因素之和,也不是斯皮尔曼的G因素和S因素之和,各种智力活动分属于不同的组群,每群中有一个共同的基本因素。经过多年的研究,他发现人的智力共有七种不同的基本因素,即:语文理解、词语流畅、数字运算、空间关系、机械记忆、知觉速度和一般推理能力。最初瑟斯顿认为这七种因素在功能上是各自独立的,因此他根据这七种不同的因素分别设计了测验,但后来测验的结果表明它们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相关,也就是说,在这七种不同的因素之外,还有某种次级的普通因素存在。
 
(4)层次结构模型。近年来,对于智力结构的分析已逐渐趋于一致。例如,斯皮尔曼强调G因素,但也承认群因素。所谓的群因素就是多个S因素中的相同部分;瑟斯顿强调群因素说,但也承认在群因素中有普通因素的存在。1960年,英国心理学家佛农综合各种观点提出了智力的层次结构模型。在该模型中,普通因素在最高层,第二层有两大因素群:言语和教育能力倾向与操作和机械能力倾向,第三层分为几个小的因素群,如:言语、数量、机械、空间和手工等,每个小的因素群又可分为更小的因素或因素群,在模型的最下层就是各种特殊因素。其模型可用下图表示。(郑日昌,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