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标准的含义

2023-06-20
 心理健康标准的含义:关于什么是心理健康,至今在心理卫生学界还没有一个统一标准,因为还没有一种定义能得到专业工作者的一致公认。不过国内外有关方面的专家从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现将收集到的13种提法  
列举如下,供大家参考。
 
(1)1929年,美国第三次健康及保健的白宫会议对心理健康的解释是:“在个体的心理功能活动尚未显露出明显心理障碍中所常见的症状表现。”
 
(2)1948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是这样定义心理健康的:“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在情感上与他人心理不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的心境发展到最佳的状态。”
 
(3)心理学家英格里希(H.B.English)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当事者在那种状态下能作出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且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这乃是一种积极的丰富的状况,不止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
 
(4)精神病学者麦宁格(K.Menninger,1929)说:“心理健康是人们与环境相互之间具有最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不只是有效率,也不只是要能有满意之感,或是能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规范,而是三者俱备。心理健康的人应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于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气质。”
 
(5)社会学家波孟(W.W.Boehm)指出:“心理健康就是合乎某一水平的社会行为,一方面能为社会所接受,另一方面能为本身带来快乐。”
 
(6)心理卫生学者阿可夫(AbeArkoff)认为,心理健康是指具备“有价值心质”的人,共计有下列九项:幸福感;和谐;自尊感;个人成长;个人成熟;个人同整性;保持与环境良好接触;有效适应环境;从环境中自我独立。
 
(7)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密特尔曼(A.Masalow&Mitelman)提出心理健康的十一条标准:适度的安全感;适度的自我评价;适度的自发性与感应性;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适度的接受个人的需要;有自知之明;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的;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在团体中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在不违背团体的原则下能保持自己的个性。
 
(8)美国学者坎布斯(A.W.Combs)认为,心理健康的人应具有四种特质:积极的自我概念;恰当的认同他人;面对和接受现实;主观经验丰富,可供取用。
 
(9)马尔普格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准有五条:明确的生活目标;独立及时的判断和决断力;理性战胜感情的能力;对劳动的认真态度;对

 
 
 
 
 
 
 
陈钟舜:《大中学生的心理障碍与其调治》,天津大学出版社1989版,第21页。
 
王登峰:《大学生心理卫生与咨询》,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页。
 
朱敬先(台湾):《健康心理学》,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2年。
 
朱敬先(台湾):《健康心理学》,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2年。
 
朱敬先(台湾):《健康心理学》,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2年。
 
朱敬先(台湾):《健康心理学》,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2年。
 
廖素菌(台湾):《心理卫生与保健》,水牛出版社,1982年。
 
王登峰主编:《大学生心理卫生与咨询》,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别人鲜明的独立性。
 
(10)台湾黄坚厚教授认为,心理健康有四条标准:乐于工作;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对本身具有适当的了解;和现实环境有良好的接触。
 
(11)我国的学者王极盛认为,心理健康有六条标准:智力正常;情绪稳定而愉快;行为协调;反应适度;人际关系适度;心理特点和年龄相符。
 
(12)郑日昌教授认为,学生心理健康标准有十条:认知功能良好;情感反应适度;意志品质健全;自我意识正确;个性结构完整;人际关系协调;社会适应良好;人生态度积极;行为规范化;活动与年龄相符。
 

 
(13)程广友认为,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有五条:自我意识观念明确;情绪稳定,乐观豁达;同情他人,善待他人,乐于与他人交往合作,友好相处;智力、人格、个性发展和谐;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综观心理健康概念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经历了三个层次:①没有精神病。②有效地对付各种心理压力,保持精神上的愉快。③高心理效能,使人们在智力、道德方面最大限度地发挥心理潜能。再对心理健康的论述加以横向比较,我们看到,有的学者从心理健康的基本、平均状态中来定义;有的学者描述的心理健康是高于现实生活的理想图景;有的学者定义时侧重于适应与调节的角度;有的学者更强调自我意识的作用;还有人则更肯定发展的重大意义。这些多种多样的视角对于理解心理健康都有一定的启发。综合各家对人的特性的思考的见解,并结合中国的国情,我们认为健康的心理应具备:健全的智力、情感和意志;连续、统一的人格以及对己、对人、对社会的正确认知和良好的适应。关于心理健康标准的详细内容我们将在本章第二节中详细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