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实验发展的第二阶段:心理实验发展的第二阶段
心理实验发展的第二阶段始于19世纪60年代,一直延续到今天。开始阶段是以冯特的工作为标志的,这一阶段也可称为实验心理学的创立、传播和发展阶段。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正式的心理实验室,还培养了一批各国的心理学家。这对实验心理学的传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对于冯特来说,心理实验就是系统的自我观察,而一切实验手段只是自我观察的辅助手段。在冯特看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所谓纯粹的“直接经验”,冯特所采用的实验方法仅仅是进行“科学的内省”。冯特还认为,“经验’是由许多心理元素构成的,他希望通过“内省”把“经验”分解为简单的心理元素,诸如感觉和感情,犹如化学中把水分解为氢和氧一样。冯特认为实验心理学的主要任务是在严格控制的自我观察的帮助下精确地分析个体经验。这就意味着,心理功能只有分解成简单的感觉成分才可以放到实验室中去研究。所以,冯特的实验法又称作内省实验法(或内省分析法)(in-trospectiveexperimentalmethod)。冯特的学生铁钦纳(EdwardBrad-fordTitchener,1867~1927)发展了其师的“内省实验法”,在内省实验法上,铁钦纳为提高自我观察的效度设定了更多的限制,要求被试者接受更严格的训练,使研究的范围越来越窄。虽然铁钦纳的极端化倾向限制了其体系的发展,但他严格的科学态度对心理学基础研究所作的贡献已被载入史册。
这一阶段心理实验的特点是:在实验中提出了被试者做系统的自我观察计划,被试者起着“观察者”的作用。冯特的心理实验理论也决定了其实验方法在心理学中应用的范围。冯特的兴趣主要在感觉方面,对于思维等“高级的”心理过程,冯特认为是不能用实验方法进行精确研究的,对这些“高级”的心理过程的研究,他提出了特殊的非实验的方法,称之为“民族心理学”的方法。他的学生屈尔佩(OswaldKülpe,1862~1915)着重进行高级心理研究,并提出了“无表象思维”的理论,1904年在符茨堡大学建立了符茨堡学派(WürzburgSchool)的实验室,符茨堡学派是以自我观察的实验方法研究思维过程。冯特对此表示坚决反对。
除冯特式心理实验之外还有不少别的种类的心理实验,因素型实验或函数型实验就是其中之一。这些实验的任务不在于精确地分析意识过程,而是企图找出一定现象产生的原因,或是阐明两个变数之间的函数关系。艾宾浩斯(HermannEbbinghaus,1850~1909)所做的许多记忆实验就属于这一类。艾宾浩斯运用严格的实验方法研究记忆,这就突破了心理实验局限于感觉、
知觉的范围,为研究“高级心理过程”的基本实验方法与材料提供了基础。同时,艾宾浩斯的兴趣从主观行为转向客观行为,他不用记忆的主观经验,取而代之的是客观指标——回忆量。艾宾浩斯的记忆研究开拓了高级心理过程实验研究的新时代。
此外,在19世纪90年代兴起的“测验式实验”或“心理测验”以及“动物心理实验”、“儿童心理实验”等新类型的心理实验,都有别于冯特式的心理实验。这个变化过程有以下几个特点:(1)制定和应用了实验研究的一般方法,注重对实验条件的严格控制;(2)制定和应用了实验研究的特殊方法,如记忆研究法、情绪研究法,等等;(3)广泛应用最新科学技术成就和统计学方法,这类新类型的心理实验的目的是力图得到精确、可靠和客观的实验结果。
到了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了一个新的心理学学派——行为主义(be-haviorism),创始人是华生(JohnBroadusWatson,1878~1958)。华生于1913年发表的《一个行为主义者看来的心理学》的文章,是这一学派诞生的标志。行为主义反对冯特把意识当作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把内省当作心理学研究的方法,主张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为行为,认为心理学要走生物科学的道路。华生拒绝把自我观察作为心理学的一种完全的研究方法,因为自我观察至少不能用于研究婴儿和动物,婴儿和动物是不具备报告自我观察的能力的。行为主义认为,人和动物可观察的活动是行为,因而,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只能是行为。对行为的研究包括刺激和反应两个方面,所以,华生的行为主义也称刺激-反应(S-R)心理学(参见图1-3)。刺激(stimulus)是指外界环境和身体内部的变化,如光、声、渴、饥等。反应(reaction)是指有机体所做的任何外部动作(外部反应)和腺体分泌(内部反应)。反应有遗传反应和习得反应两种。复杂反应和动作技能是通过建立条件反射学会的。
刺激→反应
信号(输入)→信息加工(讯息处理)→行为(输出)
在中国,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是郭任远(1898~1970),他和华生都否认本能的存生,郭任远毕生从事动物个体行为发展的研究,1921年在美国发表《取消心理学上的本能说》,批判麦独孤(WilliamMcDougall,1871~1938)的本能理论,震惊了美国心理学界。他坚信动物的理论只能从解剖生理的现实生活环境和个体发育的历史研究中探索。他对鸡胚胎行为发展的研究和小鸡啄食行为发展的研究证明,小鸡啄食的动作是从鸡胚胎的心脏跳动之际开始发展起来的。他训练猫不吃老鼠的实验研究表明,通过发育时期生活条件的控制,可以使猫亲鼠、护鼠、甚至怕鼠。这项实验也受到国际心理学界的重视。郭任远是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他的著作有《人类的行为》(1923)、《行为学的基础》(1927)、《行为主义》(1934)。在1946~1970年期间,他定居香港,著有《行为发展的动力形成论》。
行为主义在美国统治了
心理实验发展的第二阶段
2023-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