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物理法的诞生

2023-07-02
心理物理法的诞生:心理物理法的诞生

心理物理法是与费希纳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实验心理学的主要先驱之一费希纳(GustavTheodorFechner,1801~1887)在1860年发表了巨著《心理物理学纲要》,他在这部著作中探讨了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费希纳是德国心理学家,1801年4月19日生于德国,1817年入德国莱比锡大学学医,1822年毕业,从事物理学的研究和译作。1834年担任莱比锡大学物理学教授,不久又担任哲学教授。费希纳因研究后象,用有色镜注视太阳,以致伤害他的眼睛,加上身体虚弱,1839年辞去物理学讲席。在病中他备受痛苦,三年不与任何人来往,罹患此病影响了他朝气勃勃的事业。但他后来却又奇迹般地恢复了健康,社会上称这一时期是费希纳一生中的紧要关头,对于他的思想和后来的生活都有深刻的影响。费希纳喜欢谢林的自然科学,怀有宗教灵学的神秘思想,长期致力于寻求一种科学的方法,以使精神与物质两方面的范畴统一于灵魂之中。他在德国生理学家韦伯研究的基础上,假设最小可觉差(或最小可觉差异)(justnoticeabledifference’简称j.n.d.)是感觉单位,经过许多实验和推导,最后得出感觉与刺激的对数成比例的这一公式:S=KlgR(S代表感觉,R代表刺激,K为常数)。他于1860年发表著名的《心理物理学纲要》一书,标志着心理物理学的诞生。

心理物理学(psychophysics)这个名词是由两个希腊字根psyche和physike所组成。费希纳的巨著《心理物理学纲要》震动了当时沉睡的世界。在《心理物理学纲要》公布后不久,费希纳的朋友沃尔克曼(AlfredWilhelmVolkmann,1800~1877)就发表了其关于心理物理学的论文。德尔柏夫(JosephLeopoldDelboeuf,1831~1896)于1885年受到费希纳的鼓舞,开始其对视觉的实验,后来对心理学的发展颇有贡献。威洛特(KarlVonVierordt,1818~1884)于1868年对光成分的时间感觉进行研究。特别是艾


宾浩斯(HermannEbbinghaus,1850~1909)受费希纳著作的鼓舞,着手对较高级的心理过程“记忆”进行了测量。艾宾浩斯以自身为被试,系统地测量了他自己的记忆能力以及记忆的保持过程。他不用记忆的主观经验,取而代之的是客观指标——回忆量。在艾宾浩斯之后不久,比内(AlfredBinet1857~1911)继而把心理物理法应用于智力测量。当然,一门自然科学的成熟程度与它是否能够测量有关,而测量是要将带有一定规则的对象和事件以数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是说,它在多大程度上可利用数字。可以认为,经历了许多年的努力后,心理物理学已经解决了它的核心问题:测量心理量和物理量间的函数关系以及制定达到正确测量的实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