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因素法的典型实验

2023-07-01
加因素法的典型实验:加因素法的典型实验

使用加因素法分析心理过程的一个典型实验是斯顿伯格的“短时记忆信息提取任务”。斯顿伯格在《反应时间实验揭示的心理过程》一文(1969)中,系统地阐述了加因素法反应时间实验和用此方法所作的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实验。在他的实验里,先给被试看1~6个数字(识记项目),然后看一个数字(测试项目)并同时开始计时,要求被试判定此测试数字是否是刚才识记过的,按键作出是或否的反应,计时也随即停止。这样就可以确定被试者


能否提取以及所需要的时间(反应时间)。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斯顿伯格从反应时的变化上确定了对提取过程有独立作用的四个因素,即测试项目的质量(优质的或低劣的)、识记项目的数量、反应类型(肯定的或否定的)和每个反应类型的相对频率。因此,他认为短时记忆信息提取过程包含相应的四个独立的加工阶段,即刺激编码阶段、顺序比较阶段、二择一的决策阶段和反应组织阶段(先前曾将最后的两个阶段合并为一个阶段)。照斯顿伯格的看法,测试数目的质量对刺激编码阶段起作用,识记项目的数量对顺序比较阶段起作用,反应类型对决策阶段起作用,反应类型的相对频率对反应组织阶段起作用。现在可以将以上所说的用图表示出来(图3-24)。图中箭头表明信息流动的方向,虚线连接起作用的因素。从图中可以看到,从短时记忆中提取信息的过程包括测试项目的编码、顺序比较、决策和反应组织等四个依次进行的加工阶段,下面我们不妨分四步,每步作成一个图,进行分析:第一步,改变检验刺激(probe)的质量,发现对一个残缺、模糊的刺激

进行编码比对一个完整、清晰的刺激花的时间较长,而且对不同大小的记忆表影响相似,即记忆表的大小仅改变Y截距,而不改变直线的斜率,表明系列比较阶段之前存在一个独立的编码阶段(见图3-25)。

第二步,改变记忆表中项目的数量,得出记忆表大小与反应时间之间的线性关系,证实了系列比较阶段的存在。他假定余下的三个阶段的反应时间对不同的大小的记忆表是不变的。将斜线向左延伸至Y轴,Y轴上的点提供了系列比较为0时的反应时间,实际上就是编码刺激做两分决定和组织反应共花的时间(见图3-26)。

第三步,分别计算Y与N反应,发现对不同大小的记忆表,都是N反应时长于Y反应时,表明了两种决定阶段的存在,即在系列比较之后,有一个被试选择反应种类的阶段,而且产生N反应比产生Y反应难(见图3-27)。

第四步,改变某一种类反应(Y或N)的出现频率,发现对两类反应产生同样的影响,提高任一类反应的出现频率,都会使这类反应的组织更为容易,从而使反应时下降。表明反应选择之后存在一个独立的反应组织阶段(见图3-28)。

斯顿伯格在完成了上述实验后提出,加因素反应时有二个特点:(1)实验者可以通过操作变更阶段的持续时间,完成这项工作的自变量就称之为因素,当然,因素可以不只是一个;(2)在这些因素中又可分为二类:一类为影响反应时间的附加因素,亦为非交互作用的因素,这类因素称之为影响反应的附加因素,另一类因素为影响同一阶段的因素,这类因素为交互作用的因素。因此,斯顿伯格认为,一旦找到交互作用和附加因素的模型,心理学家也就揭示了加工阶段是怎样相关的。

斯顿伯格的模型和方法引起了很多心理学家的兴趣,也激起了大量的研究。虽然,斯顿伯格的实验被许多心理学家看做加法反应时典型的实验,但它也引起一些批评和疑问。加因素法的弱点是,它的基本前提是人的信息加工是系列加工,这一点受到很多心理学家的质疑。因为加因素法反应时实验是以信息的系列加工而不是平行加工为前提的,因而有人认为其应用会有很多限制。其次减数法反应时实验也同样存在这个问题。这涉及认知心理学的一个基本原则,应当予以重视。然而更为直接的问题是关于加因素法反应时实验的逻辑,即能否应用可相加和相互制约的效应来确认信息加工的阶段。佩奇拉(Pachella,1974)曾经指出,两个因素也许能以相加的方式对同一


个加工阶段起作用,也许能对不同的加工阶段起作用并且相互发生影响。虽然这两种可能性目前还不能排除,但也没有根据现在就否定加因素法反应时实验。还有人指出,加因素法反应时实验本身并不能指明一些加工阶段的顺序,在这个方面,它极大地依赖于一定的理论模型。这个意见也值得重视。但斯顿伯格首创的加因素法反应时实验,终究将反应时实验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并在很大程度上,对认知心理学的发展起着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