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犯动机性访谈 :
动机性访谈源于美国心理学家W.R.米勒和S.罗尼克对酒精成瘾者治疗而发展出的一种心理咨询方法。
根据美国临床心理学家C.C.迪克莱门特和J.O.普罗查斯卡提出的行为变化阶段模型,动机性访谈强调行为改变是一个连续和渐进的过程,认为人的行为改变包括5个阶段:酝酿期、思考期、决定期、行动期和复发期。这5个阶段依次发生,循环往复,直到来访者在维持阶段及时冲出永久出口。动机性访谈过程可以基于上述5个阶段,组合分为两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包括酝酿期和思考期,重点帮助来访者增强行为改变的内在动机;第二阶段包括决定期、行动期和维持期,重点在于强化和巩固来访者对行为改变的承诺并制订和履行改变计划。个体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动机水平和心理活动特点,应根据不同阶段采取相应的策略及提问技巧,帮助来访者达到行为改变的目标。
罪犯动机性访谈在每个阶段进行过程中的5个基本原则是:表达同理心、创造不一致、避免发生争辩、接受阻抗和维持自我效能。对罪犯群体进行心理矫治时,常面临矫治对象动机模糊、对抗治疗等问题,导致矫治工作难以有效推进。评估矫治对象的准备状态、提升参与意愿、降低退出率对矫治功效的良好发挥、清除矫治障碍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对处于酝酿期和思考期的对象应提供动机性访谈激励改变动机,提升矫治参与意愿,避免过早使用适合决定期和行动期的技能培训,从而降低矫治阻力和中途退出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