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特征形成的社会学习理论

2024-02-26
性别特征形成的社会学习理论:

有关性别差异的心理学理论之一,亦称为“性别定型说”。

这种学说渊源于行为主义心理学派,认为行为强化是形成性别特点的决定性因素。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华生认为,除极少数的简单反射外,一切复杂行为都取决于环境影响,都是通过条件反射过程在后天习得的,心理学的任务就在于预测和控制行为。在这种理论下,西方的一些社会心理学家和人类学家把男女两性性别特点的形成看做是男女角色社会化的过程。男女角色社会化是通过社会、家庭、学校的影响而实现的,而这种影响则又是通过社会化的代理人如父母、教师、演员、报刊、广播等作为社会化的媒介作用而实现的。例如,父母给予不同性别的儿童以不同的独立程度,一般允许男孩拥有较大的独立性。父母要求不同性别的儿童严格按照同性别的成年人行为模式进行活动,要求他们各自以同性别的成年人的活动方式为榜样来组织自己的行为;电影、电视、广告、报刊、广播中男女两性的不同地位、作用和身份无形中对儿童男女两性角色分化发生影响,各种故事情节中的男女主角和配角的比例及其不同行为表现对儿童男女角色定型也会发生影响等。

性别特征形成的社会学习理论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强调外界条件(包括家庭生活、社会环境及文化因素等)、社会学习和成人榜样在男女两性性别行为形成中的作用。

认为男性之所以具有男性心理特点,则是由于他是在父母和周围成年人等外界的督促、鼓励和支持下,严格按照男性特点行事和活动的结果。如果当他们的行为出现女性特点时,那么就会受到父母和周围成年人的否定、制止甚至指责。女性亦然。也就是说,性别定型是男女两性分别掌握行为的性别模式,先学着把这些不同的性别行为模式加以区分,然后把个别经验运用到新情景中去,最后逐渐学会履行相应的行为规则。

这个理论没有进一步深入分析儿童的内在特点在男女两性性别特征形成中的中介作用及其实现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