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服务偏差

2024-02-25

    自我服务偏差 :

20世纪50~70年代,很多社会心理学者及一些报纸杂志提及被称之为自我防御归因、自我保护归因、自我偏见归因的社会心理现象,这些现象所包含的核心内容可以追溯至美国心理学家F.海德朴素的分析活动,主要包括两点:①理由符合个人需要。②作为论据的事实必须是有理的,可以自我奉承的,让自己感觉舒服的。美国心理学家H.H.凯利提出的有效控制也含有类似的意思。1975年,加拿大心理学家D.T.米勒和M.罗斯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我服务偏差这一概念。

自我服务偏差的核心内涵主要围绕成败归因中的自我服务偏差,即把成功归因于自身的能力与努力,而把失败归因于他人与外界。后来的研究者从成败归因中的自我服务偏差逐渐扩展到归因中的其他领域,以及自我知觉中的自我服务偏差,社会比较和时间比较中的自我服务偏差。

自我服务偏差对于了解自尊的性质、自尊的认知加工特点、自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等理论问题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学业教育等教育领域甚至媒体、广告等商业领域也都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