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社区心理关怀服务体系的“五化”建议

2023-11-29
构建社区心理关怀服务体系的“五化”建议:1.服务对象普惠化。社区心理关怀服务的对象应是社区全体居民,并具体根据不同的心理健康需求划分以下四类目标群体:一是心理和精神无明显异常的健康群体,这是社区心理关怀服务的主要目标人群;二是由各种原因需要得到重点保护的重点群体,如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三是具有明显的精神疾病危险因素、存在明显的心理健康有害因素的高危群体,如精神疾病遗传倾向家庭、严重生活事件(丧偶、离婚、亲人死亡的、遭受暴力袭击等)群体及身心疾病、癌症等患者;四是精神疾病患者及其监护人。针对这四类不同群体的特点和需求,社区心理关怀服务的工作内容应有不同侧重点。

  2.服务组织网络化。依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心理关怀服务网络,是面向社区公众提供全面、连续的心理健康服务的最好方法。具体而言,要健全完善社区心理关怀服务网络,一要配强“二室一网一线一板”,即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和专业图书室,创建专门心理网站,安装专门服务热线,设置专门宣传板报。通过开通网络平台和热线电话,为社区居民提供咨询、倾诉、预约上门等服务;二要配全居民区服务点。在每个居民区均设立心理关怀服务点,将经过严格培训、考核的志愿者配置到居民区,充分发挥示范、导向和辐射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志愿者参与心理关怀服务的积极性;三要吸引专业机构提供服务。通过组建实习基地、共享社会心理资源的形式,引入专业心理咨询机构或个人(如在校心理专业大学生等)免费进社区进行专业化服务。   3.服务流程规范化。社区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系统应由专职人员、兼职人员和社区志愿者组成,应具有咨询疏导、危机干预、治疗救助和教育培训相结合的综合功能,其心理健康教育与关怀服务的模式应是立体的、互动的和多层次的综合模式,形成“四级防治与服务体系”。

  社区心理关怀服务的流程,首先应坚持“四级”原则:一级层面是开展心理卫生知识的宣传和健康教育,提高社区居民对精神卫生工作重要性和心理卫生知识的认识,提高社区人群的心理卫生知识知晓率和对精神疾病知识的了解。这部分工作可由社区志愿者或兼职人员完成;二级层面是开展社区重点人群和高危人群心理卫生干预,有条件的社区可开展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三级层面是对辖区精神疾病患者进行登记、建档、追踪访视和评估工作;四级层面是有条件的社区可组织精神疾病患者开展康复服务,降低精神疾病的残疾率,帮助精神疾病患者回归社会。二级至四级层面的工作均应由专职人员或兼职的专业人员完成,以保证工作的专业性和科学化。

  其次是要坚持“四定”原则,即社区心理关怀服务一定要定时、定点、定人、定内容。定时,就是心理咨询室要有固定服务时间,并通过微信群、心理网站和宣传栏向社区居民公布;定点,就是在社区要有至少10平方米以上的心理咨询工作室,统一标识,统一服务承诺和服务守则;定人,就是心理咨询室配备相应数量的心理咨询师为居民提供专业服务;定内容,就是要根据居民不同层次的心理需求,以项目的形式开展不同内容的心理辅导。

  4.服务形式多样化。不同阶层、年龄阶段的居民对心理健康的理解或观念有着显着性差异,并且人的不同时期也会有不同层面的心理需求。因此,在开展社区心理关怀教育与服务时应注重形式上的多样化,如个体健康指导、健康咨询、团体小组讨论或座谈、心理沙龙、心理知识宣传、科普讲座、发放心理健康科普资料、编印有针对性的宣传册,组织开展各种主题的团体行为训练,或运用多媒体开展“心随影动”心理影片赏析活动、利用微信、QQ、邮箱开展咨询、答疑等电化教育多种形式。

  5.服务内容生活化。心理关怀服务工作的开展需要有针对性的内容、乐于接受的方式和较为系统的组织来进行。要做到服务内容贴近居民的日常生活,尽量去理论化,避免高、远、空,而应做到生活化,低、近、实。涉及居民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如青春期心理问题、老年人的心理保健、更年期心理帮助、家庭教育与指导、家庭亲子团队、父母效能训练课程、情绪管理工作坊、暑期学生成功训练、自信心训练营、学龄前儿童及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心理训练、青少年情商训练营、成功父母经验分享、好妈妈心理沙龙、心灵沟通体验工作坊等。要多维度渗透,多形式组织,把心理科学的基本知识和保健理念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去,使居民在喜闻乐见的实践中领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不断强化全新的健康意识,提高生活质量和效率,提升主观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