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惠性利他主义 :
此模型同时描述了行为的自然选择。由美国社会生物学家R.L.特里弗斯于1971年在《互惠利他主义的进化》一文中建立。特里弗斯指出,生物有机体个体间出现互惠合作的前提之一是:“生命是微小的、相互依赖的、稳定的社会群体。”这要求既确保个体间可以相互识别、定向回报,又可以剔除“骗子”或“搭便车者”,同时确保交互帮助的大量机会的存在。其二是:“行为授予者的成本一定要小于带给行为受益人的利益。”
特里弗斯列举了3种互惠性利他行为或称合作行为的例子:①海洋里的清除共生现象。有些鱼类和虾专门充当“清洁工”,负责清洁其他一些鱼类身上的细菌、寄生虫和坏死的组织,并以这些东西为食物。被清洁者不会吃掉清洁工,甚至会主动张开嘴,让清洁工游入自己的口腔工作。清洁工通常在固定的地方提供“服务”,被清洁者倾向于让熟悉的清洁工做清洁工作。这种共生显然对双方都是利大于弊的。②若有天敌扑向一个鸟群,较早发现天敌的鸟会发出惊叫,这种惊叫对其本身也是有利的,若不发出惊叫,捕食者吃掉其他鸟后会更有精力捕捉它,也更可能形成关于被捕食者的具体形象,这些都于不发出惊叫之鸟不利。③人类里的合作行为,包括遇到灾难或危险时相互帮助,分享食物等。例如,在某一群体中所有人早晚都会遇到溺水的危险等假定条件下,如果每个人只要见到有人溺水就积极相救,那么每个人溺水死亡的概率都会降低很多。
按照互惠性利他行为理论,不管行为者之间是否有亲属关系,在行为者之间存在持续交往的情况下,容易进化出普遍的互惠合作行为,因为合作行为给行为者生存、繁衍带来的好处大于付出的代价。联想汉密尔顿法则依据亲缘关系来描述个体间的利他与合作行为,并提出利他行为进化的充分条件是rb-c>0。r指行动者与行动接受者之间的亲缘系数,b指行动给行动接受者带来的繁衍上的好处,c指行动给行动者的繁衍带来的成本。按照这个法则,如果某种社会行为符合rb-c>0,那么这种行为将被自然所选择。特里弗斯互惠性利他主义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指出,在行为者之间没有亲缘关系的情况下(即rb=0),由于合作行为对于行动者后代繁衍的净收益即“-c”大于0,所以它们/他们之间的合作行为能演化出来从而普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