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匹配负波

2024-02-11

    失匹配负波 :

在某种标准刺激(刺激需要达到一定的强度)连续作用于人脑的过程中,如果在标准刺激流中突然插入一个偏差刺激(又称变异刺激),在头皮表面就可以记录到偏差刺激相对于标准刺激会产生一个明显的负电位变化。失匹配负波的产生时程在偏差刺激开始出现后的100~250毫秒时间段,由于它是差异波,其最大波幅一般小于5μV,最大值一般出现在额叶和颞叶区域。由于人们通常感觉不到偏差刺激与标准刺激在某个物理属性方面存在差异,所以研究者一般认为失匹配负波主要反映大脑对偏差刺激信号的自动处理功能,是一种自动识别分析的前注意加工过程。

失匹配负波的相关研究一般集中于听觉领域,视觉刺激在运动方向、形状、朝向、位置、对比度、大小、空间频率和颜色等维度上的突然变化也会诱发视觉失匹配负波。有些研究者对于视觉失匹配负波是否与听觉失匹配负波反映的加工过程相同还存在争议。这主要是因为视觉失匹配负波的时程在250~450毫秒,它反映的可能不再是自动加工过程而是一个记忆比较过程。

关于失匹配负波的产生机制,研究者提出过几种理论解释,最为广泛接受的观点是模型调节假设。该假设认为多次重复的标准刺激形成了一个知觉模型,偏差刺激与该知觉模型的不一致产生了失匹配负波。另外一个观点是适应假设,该假设认为局部神经元的适应足以产生失匹配负波。例如,在单个标准刺激之后呈现的偏差刺激仍然可以诱发失匹配负波。

失匹配负波在精神病学研究中有着广泛应用。例如,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失匹配负波相对于正常人显著较小。但是,尚不清楚这种减小是与基因易损性有关,还是与精神疾病的病情进展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