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行为生理基础

2024-02-03

    性行为生理基础 :

人类性行为可以分为个体性行为和社会性行为,个体性行为由单个个体完成,社会性行为则有两个或以上个体完成。发生于两个个体之间的性行为最为常见,其又可以分为同性性行为和异性性行为。尽管分类很多,但支撑性行为本身的生理基础大致相同。在神经层面,脊髓、下丘脑、杏仁核、纹状体和中脑网状结构等皮层下区域在性行为中扮演重要角色。研究显示,切断脊髓与脑之间的神经通路后,多数男性仍可以勃起或完成性交过程,这提示基本的性行为过程仅有脊髓即可完成。损伤猴子的杏仁核则会使其产生纵欲行为,而人类杏仁核也和性取向有关:相比异性恋男性,同性恋男性的左侧杏仁核存在更密集的神经连接;相比异性恋女性,同性恋女性右侧杏仁核的神经连接更为丰富。在性行为中,下丘脑不仅直接对性行为产生影响(如雄鼠或人类男性下丘内侧视前区的损伤会导致其性行为消失),它还控制多种性激素的分泌,间接影响个体性行为。

雄性激素和雌性激素与性行为密不可分。雄性激素主要包括睾酮及与之相关的雄烯二酮、脱氢表雄酮和硫酸脱氢表雄酮;雌性激素主要包括雌二醇、雌三醇和雌酚酮。一般来说,大部分性激素在青春期开始分泌,伴随而生的则是乳房、阴茎等性器的发育和阴毛等性征的出现。在这个过程中,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HPA轴)起着重要作用。性激素的正常分泌对于维持正常的性活动非常关键,分泌过多或过少都会对性取向、性动机等多种与性行为相关的功能产生影响。

在研究方法上,传统性行为生理基础的研究多借助动物模型或损伤研究。随着脑成像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借助该技术探讨与不同性别个体性行为有关的脑机制差异,以及不同性取向个体脑结构的区别。此外,随着演化心理学研究的不断增多,不同年龄男性睾酮水平的差异及其可能的影响也得到很多研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