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马旁回位置区

2024-02-10

    海马旁回位置区 :

1998年,美国R.爱泼斯坦和N.坎维舍通过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首次发现旁海马皮质中的一个区域在加工复杂空间场景(如室外风景)时,其激活强度要高于加工单个物体(如锤子)或者面孔,因此将该脑区命名为海马旁回位置区。后续进一步发现,海马旁回位置区损伤导致患者表征场景信息的能力下降,而用电刺激该脑区会让人产生与场景相关的幻觉。海马旁回位置区可能参与了空间场景中整体结构的加工。例如,当空间场景的整体空间布局被破坏时,海马旁回位置区的激活强度减弱。又如,海马旁回损伤的患者能够辨别场景中邮箱、路牌等单个物体,但在学习和识别街道、房子等大尺度空间视觉场景时存在困难。

关于海马旁回位置区是否特异于空间场景的表征尚存在争论。有研究表明该脑区的表征是情境的关联性,也即物体与所处的空间场景之间的关联程度,而非空间场景本身。例如,名人面孔本身并不具备空间和位置信息,但与普通面孔相比,名人面孔与更丰富的情境信息相关联,因此也能引起更强的海马旁回位置区的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