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尾实验

2024-02-09

    悬尾实验 :

最早由L.斯泰鲁等人于1985年创建并应用于小鼠抑郁行为检测。以啮齿类动物大鼠或小鼠悬尾后企图逃脱但又无法逃脱,从而逐渐放弃挣扎,进入特有的抑郁不动状态为依据。悬尾实验的原理与强迫游泳实验类似,都是建立在动物面对不可逃避的应激出现行为绝望的基础之上。

实验基本操作程序:测试时将动物的尾部尖端1/3处进行固定,使其头部向下悬挂并脱离地面一定距离(10厘米),使动物既不能逃脱也无法抓住地面或临近的物体,用摄像系统记录动物一定时间(6分钟)内的行为变化。动物在这种环境中挣扎并企图摆脱受困状态,但经过努力仍无法摆脱,会逐渐放弃挣扎,表现出行为绝望,即出现间断性不动状态。实验过程中记录动物不动状态持续时间,不动持续时间的延长被作为反映抑郁状态的指标。

悬尾实验模型

抗抑郁药物、兴奋药物能明显地缩短不动状态开始出现的潜伏期和持续时间。因此,悬尾实验的模型作为抑郁症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度。由于不同品系小鼠在范式中表现出基础水平和抗抑郁药影响下不动状态时间长短的差异,也被用于筛查抑郁相关的基因方面的差异。悬尾实验可被应用于评价抗抑郁药物、兴奋药物、镇静药物药效等,具有操作简单、测试高效、具有较好的预测效度等优势。但也有一些不足,如急性抗抑郁反应不能反映长期作用,受到动物品系和运动性的影响,在对抗抑郁效应的表现上有不同于强迫游泳实验的表现等。研究中可以考虑与强迫游泳、习得行无助、快感缺失、应激模型等结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