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任务驱动式教学的心理基础:(一)引发动机心理,吸引学生展开学习
任务驱动式教学的感染力,首先表现在学生有真实和强烈的学习动机。任务驱动式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引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并使之指向任务目标的一种动力倾向,它同样包含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两个成分。
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约翰?M?凯勒(John M Keller)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一个学习动机模型――ARCS模型。所谓ARCS,是Attention(注意)、Relevance(关联)、Confidence(信心)和 Satisfaction(满意)四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的缩写。在凯勒看来,上述四个方面代表了四类主要的动机策略,围绕这四个方面来设计教学,就可以较好地激发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动机。
任务驱动式教学正好满足并凸显“ARCS”这四种学习动机,首先是任务的有趣、有劲和有用,这很好地吸引了学生的有意注意,随之学生发现从事的知识学习与任务完成密切相关,于是产生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并满怀信心地去探索和获取完成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最终对充满挑战性的学习过程和充满实用性的任务价值感到满意。ARCS是基于成就动机和自我效能感的理论。
任务驱动式教学的感染力,学生要有真实和强烈的学习动机,首先要能足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商业中有一个布里特定理。布里特定理是指商品不做广告,就像姑娘在暗处向小伙子递送秋波,脉脉含情,只有她自己知道。任务驱动式教学中的“任务”如同“广告”在向学生召唤,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并在“推销”知识的特性、功能和用途中,激发学生“购买”的兴趣。另外,在任务驱动式教学中,注意力也可成为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财富的一种“促销”手段。
心理学一般把注意分成三种: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随意注意是有目的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随意后注意是事前有预定目的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它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注意。传统教学中教师设置的情境,很容易刺激学生不随意注意,但如何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持久地参与学习过程呢?理想的方法是强化随意注意向随意后注意发展,让艰苦的学习变成学生自觉的内在追求,任务驱动式教学就能最大程度地达到这一点,挑战性任务吸引和维持着学生的注意。
可以说,设计的任务从“引发注意”“发现关联”到“充满信心”“感到满意”,这一不断深入的心理历程,形成了一条不断驱动学生深入学习的路径,引导着学生越走越远,并让学生最终产生“路径依赖”,欲罢不能,直至走到路的尽头,获得知识,获得成功。“路径依赖”的力量就在于人们一旦做了某种选择,就好比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并让你轻易走不出去。并且,最后的“满意”又会让你进入对成功的“路径依赖”――想再次获得新的满意。日久天长,这种“路径依赖”就会成为习惯,强烈地驱使你“越陷越深”,也“越飞越高”,此时你对缺乏挑战的任务就可能会失去学习的激情。
(二)触发自圆心理,促使学生坚持学习
苏联心理学家蔡加尼克在一家人来人往的咖啡馆里,发现服务员的记忆力都惊人的强,但是只能保持到餐点送到为止。他们能记住一桌12人点的东西,不过一旦食物和饮料上桌后他们立马忘得一干二净,也回想不起之前稳固的记忆。蔡加尼克将这种把未完成的任务坚持保留在记忆中的现象,以自己的名字“蔡加尼克效应”命名之。
“蔡加尼克效应”认为,人始终有一种天生的办事的欲望推动力,能够牢牢记住自己没有完成的事情,但对完成的事情马上就会忘记。
在任务驱动式教学中,学生一开始接受的任务大都不能一下子完成,势必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进程中对任务念念不忘,产生“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学习干劲。此中,只要任务还未完成,学生就会有一种牵肠挂肚的“不舒服”,促使学生一鼓作气地继续奋斗,直至任务彻底完成,学生才会松一口气。这样的心理诉求和目标召唤就成为学生坚持学习的不竭动力,从而实现从任务感染力向任务影响力的转化和深化。
这种心理状态我们还可以通过这样一个实验来说明:画一个圆,如果还没画满,还剩下一段空白,此刻你的脑子里一定会闪现出要画满的意念。这也就是“自圆心理”的反应。
重视任务驱动式教学的心理基础
2023-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