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记忆

2024-01-23

    错误记忆 :

1932年,英国心理学研究者F.巴特莱特在实验室中系统地研究了人类记忆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质的变化,提出记忆具有建构性特征,第一次使人类记忆系统中的“错误”进入记忆研究者的视线。在巴特莱特的研究中,当要求被试在不同时间间隔下重复地对故事进行回忆时,随着重复时间的推移,被试的记忆会表现出大量的遗漏性错误。更引人注意的是,被试还犯了替代性错误,即在回忆过程中会在故事中主动增加一些内容以填充那些缺失的片段。

现代记忆心理学对错误记忆的真正关注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继巴特莱特之后,研究者们先后使用句子、散文段落、幻灯片系列或录像片等材料进一步验证了错误记忆现象的存在。作为记忆研究中的卓越研究者之一,美国心理学研究者E.罗夫特斯认为人们对事件的回忆并不是准确的再现,而是一种对实际发生事件的重构,人们会用新信息和已有信息去填补在回忆某种经历或某事件时所出现的遗漏,而最终导致记忆发生调整和改变。

罗夫特斯对记忆重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干扰信息对记忆的影响方面。在1974年,罗夫特斯等创立了误导信息干扰范式,其标准程序为:先让实验组被试与控制组被试观看一段关于某事件的录像,然后只向实验组被试提供包含有误导信息的有关该事件的其他描述或问题。随后或间隔一段时间后,要求被试根据记忆回答一些问题,最后对被试回答的准确性和自信水平进行分析。通常的结果是,实验组被试对事件信息的记忆要比控制组差。

1995年,美国心理学研究者H.罗迪格和K.麦克德莫特创立DRM范式。DRM范式是一个词表学习范式,通常分为两个阶段:在学习阶段,向被试呈现若干个词表,每个词表由十几个学习项目(如冬天、冰雪等)组成,且词表中的每个项目都与一个实际上并未呈现过的目标词(关键诱饵,如寒冷)存在语义联想;在测验阶段,要求被试进行回忆或再认判断。结果发现被试在回忆测验中会错误地报告关键诱饵,且伴随着较高程度的自信(被试声称在学习阶段见过关键诱饵的确定程度与真正学过的旧词的确定程度接近);相似地,被试在再认测验中对关键诱饵的虚报率也远远高于未学过的无关项目,且接近学过的旧词的击中率,甚至还报告说他们“记得”这些关键诱饵当初呈现时的细节。DRM范式揭示了仅仅依靠个体内部的联想过程,就可以导致人们的记忆轻易地发生改变。

美国心理学研究者V.雷纳和C.布雷纳德1995年提出的模糊痕迹理论认为,错误记忆是由对最初事件的字面记忆的遗忘,以及对事件来源的字面细节的遗忘或者提取时用要点记忆代替了字面记忆造成的。美国心理学研究者M.约翰逊等1993年提出的来源监测理论认为,在将来自某个来源的思想、信念或情感错误地归因到一个错误的来源时,就会导致错误记忆现象。罗迪格等提出的激活/监测理论认为,激活和监测是两个重要的记忆加工过程,均可潜在地影响对记忆经验的编码和提取,并且都可能引发错误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