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性记忆

2023-12-21

    重构性记忆 :

由英国心理学家F.C.巴特利特于1932年提出。个体在回忆一条信息时,有可能不是直接回忆起相关的记忆,而是基于更加基础、概括性的记忆和知识来重构信息。例如,对于“2016年包括7月7日这一天吗?”以及“上一个词条里是否有‘的’字?”这两个问题,你可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是”,但几乎可以确定你没有特定的情节记忆来支持你的回答。为了回答上面的问题,你必须用更为概括化的记忆来重构可能发生了什么事情。

如果你重构了记忆,而非直接回忆起特定的记忆表征,那么重构记忆很有可能与真实的事件在某些地方不相同,即记忆发生歪曲或错误。巴特利特在利用北美印第安部落的民间故事《幽灵的战争》一文作为实验材料所进行的研究中发现,记忆的重构具有3个特征:①趋平——简化故事。②精锐化——突出和过分强调某些细节。③同化——将细节变得更加符合自己的背景及知识。同时,重构时人们往往用自己熟悉的词汇来代替原文中不熟悉的词汇,以及去掉自己所不熟悉、不认同的情节。人们经常不能准确地回忆出其记忆中信息的最初来源。个体有时候会相信他们做出了某些行为,或者经历了某些事情,但这实际上只是他们的想象。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并不需要记住一个情景的特定细节,对于事件要点的重构已经能够很好地应对日常生活中的绝大多数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