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

2024-01-01

    共情 :

是来访者中心疗法的核心概念。德国美学家R.费舍最早将共情作为一个美学概念提出来,后被英籍美国心理学家E.B.铁钦纳译为英文,并引入心理学中。美国心理学家C.R.罗杰斯在20世纪40年代将其引入心理咨询领域,并进行新的阐释与发展。1957年,罗杰斯在《治疗性人格改变的充分必要条件》中将共情列为其中的一个条件。

共情有水平高低之分。美国心理学家G.伊根将共情分为基本共情和高级共情。基本共情主要运用倾听技巧,重在对对方内心体验的了解并反馈这种了解;高级共情则是在深入理解来访者的基础上,传达出处于来访者意识边缘的感受和想法。前者容易被来访者接受,并促进其进一步陈述;后者则可能给来访者带来冲击,既有可能促进来访者对自身的觉察和领悟,也有可能被来访者拒绝。

自罗杰斯提出心理咨询的3个助长条件(另外两个是无条件积极关注和真诚)以来,对它们的研究已有半个世纪。大量强有力的研究证据表明3个助长条件对心理咨询的贡献,其中共情的支持证据最为有力。从20世纪60年代起,共情即作为心理助人的基本技能而被广泛训练。共情已被心理咨询领域普遍接受,被认为是跨流派的核心条件。此外,共情也得到心理学其他领域的关注,尤其是共情在人际沟通、亲社会行为、教育、父母教养中的作用,而认知神经科学也发现镜像神经元是共情的重要生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