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挤 :
研究表明,拥挤会引起个体诸多的消极反应,包括高度的生理激动、心理紧张,使个体对复杂作业操作失误,抑制其亲社会行为,甚至导致侵犯性行为或犯罪等。
早期的拥挤理论分为两类。一类理论强调拥挤产生的高密度刺激会对个体产生负面影响,例如,高密度刺激会增加对个体生理和心理自主活动的唤起;高密度刺激会使个体信息加工容量处于超负荷状态,进而使个体认知能力下降;高密度刺激会使个体将自己周围有限的物理空间当作不受潜在威胁的保护层,个体应对生存威胁的防御系统将会被激活。另一类理论更加重视拥挤中个体的认知因素所起的作用,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心理学家S.沃切尔提出的唤醒-归因理论。该理论认为,高密度刺激、个人空间侵犯可引发高唤醒水平,如果个体将增加的唤醒归因于环境中他人的存在、他人与自身保持距离过近,便会体验到拥挤。
高密度人群导致的拥挤感觉
早期经典理论更关注拥挤的消极心理效应,然而,也有研究发现了拥挤的积极心理效应。例如,在宴会、足球比赛等活动中,拥挤使得个体感到更加愉悦。除了这些常见的现象之外,拥挤还可以在某些条件下有益于个体的人际交往和身心健康。美国社会心理学家J.L.弗里德曼于1975年提出的密度-强化假设可以为拥挤的积极和消极心理效应提供理论解释。该理论认为,引起拥挤感的关键因素——高密度,可以加强个体对社会情境的一般反应,即加强任何一种社会行为,不管其反应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