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摄干扰

2023-12-19

    倒摄干扰 :

同前摄干扰相比,倒摄干扰的效应更大。德国心理学家G.E.缪勒和A.皮尔扎克在1900年首先发现了这种现象。他们让被试识记无意义音节后,休息5分钟再进行回忆,回忆率为56%。如果被试在识记和回忆间从事了其他活动,回忆率只有26%。这说明后面从事的活动对前面的学习产生了干扰,导致成绩下降。倒摄干扰受前后两种学习材料的类似程度、难度、时间安排以及识记的巩固程度等条件的影响。如果前后学习的材料完全一样,后学习的就是复习,并不会产生倒摄干扰。在学习材料由完全相同向完全不同逐步变化时,倒摄干扰先是逐渐增加,当材料的相似性达到一定程度时,干扰作用最大,之后再增加相似性,干扰会随之减少,到先后识记的材料完全不同时,干扰的效果最小。美国心理学家G.E.布里格斯在1954年做了一项研究,实验要求被试记住一些如A1-B1、A2-B2、…Ai-Bi形式的词对,A是目标词,B是线索词,经过学习之后,被试需要学习新的配对词对A1-C1、A2-C2、…Ai-Ci,A同样是目标词,而C是线索词,结果发现,以C为线索回忆出目标词的数量大于以B为线索回忆出目标词的数量,产生了倒摄干扰现象。对该现象有两种理论解释。第一种解释是竞争假说,该假说认为新的词对连接与老的词对连接产生竞争,新的连接对记忆老的连接造成干扰。第二种解释是新的连接代替了记忆中老的连接,使被试忘记了之前的连接,因为休息后,被试记住的Ai-Bi词对始终少于Ai-Ci词对。脑磁图的研究发现,与倒摄干扰有关的脑区被定位在左腹侧额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