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水平

2023-12-21

    加工水平 :

由苏格兰记忆心理学家F.I.M.克雷克等人在1972年提出。他们认为成功的记忆依赖于信息加工方式,而不是加工时间,信息的加工水平越深,它转入记忆的可能性就越大,被称作加工水平效应。在克雷克等人提出加工水平概念以前,记忆的研究者几乎没有注意到编码。它奠定了一个基础,使研究者有理由推论编码障碍是记忆障碍的一种原因。克雷克等人在1975年进行“定向任务”的实验中证明了该推论。实验中,实验者给被试呈现60个单词。每个单词对应3种不同类型的问题:第一类问题是关于词语的视觉呈现方式(例如,“这个词语是斜体吗?”——“里面”)。第二类问题是关于词语的语音特点(例如,“这个词语和‘狗’的发音像吗?”——“楼”)。第三类问题是关于词语的语义特点(例如,“‘田野’这个词可以填入这个句子吗?”——“马儿在__里吃草。”)。回答完所有问题后,在被试未曾预料的情况下让他回忆或者再认刚看到的单词。这种程序通常称为非随意学习条件下的回忆与再认。实验的结果发现:加工水平越深的词语记忆效果越好,较深入的分析水平,相比于浅的分析水平,会产生更精细详尽、更深的记忆痕迹。加工的深度是一个从浅到深的连续状态。浅加工(基于语音和拼写部分的加工)有一个脆弱的记忆痕迹,很可能快速消退。相反,深加工(如语义加工)就会有一个更持续的加工痕迹。加工水平说对记忆多重存储模型提出了批评,认为简单的重复(保持性复述)并不能增强长时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