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国华

2023-12-17

    孙国华 :

生于山东潍县(今潍坊),卒于北京。1923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学堂,同年赴美,入俄亥俄州立大学教育学院和研究院学习。1925年、1927年、1928年先后获心理学学士、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1928年底回国,历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东北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兼任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1937年参加中国心理学会的组建,任理事兼出版委员。1941~1946年任国立编译馆编辑兼总务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清华大学心理系教授、系主任,1952年院系调整,任北京大学教授、校务委员、哲学系副系主任,负责心理专业工作,兼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发生发展心理室负责人,中国心理学会筹备委员会委员及第一届理事会理事,《心理学报》常务编辑。

孙国华主要从事心理的发生与进化、比较心理学的研究,长于儿童心理学。1926年与T.科帕尼合作在《美国生理学杂志》上发表《瞳孔反应在四足动物中的比较研究:Ⅱ》两篇文章。1930年与K.C.普拉特、A.K.尼尔森合作发表《初生儿的行为研究》,这是西方儿童心理学领域一篇重要文献,曾单印成册,被列入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丛书”。20世纪50年代初,孙国华领导北京大学心理学专业从事巴甫洛夫学说的研究工作,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条件反射实验室,后发展为生理心理学实验室。1955年建立儿童心理实验室。

著有《瞳孔反应在四足动物中的比较研究:Ⅲ》(合著,英文,1926)、《初生儿的行为研究》(合著,英文,1930)、《暗适的扁虫对于地心引力所表现之响动》(与敦福堂合著,英文,1936)、《无头扁虫的食物反应》(与张民觉合著,英文,1937)。另有《心理学系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及英文著作书评性的中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