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后基础教育中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可行性分析:所谓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就是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进行科学文化知识传授和讨论的同时,充分挖掘学科知识中所蕴含的思想、道德因素,并通过与教学内容的自然交织引起学生内心的体验,激发学生心理结构上的变化,引导学生实现人文知识的内化和道德情操的升华。新课改针对教学管理和课程教材等全方面的改革增强了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可行性。
(一)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一方面,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无论他以什么样的内容和形式组织教学,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的治学态度、思想作风、言谈举止、形象仪表,以及个性特点对学生都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真正意义上的“教书不育人”的现象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教师的任务不只是“教学”,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在教学中和教学活动以外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就教学活动本身而言,教师要巧妙地把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发展智能、进行思想教育统一于教学活动之中,增强教学的教育性效果,这些都是教师工作的分内事。
(二)课堂教学面广、量大、时间长
课程结构与教材的改革后,基础教育学科涵盖知识领域广,延续时间长,短的一年两年,长的贯通12年。教材设置上,各门学科都具备德育渗透的功能,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是全面的、持续而深刻的。
(三)课堂教学有切实保证
课程管理的改革强调学科教学有固定的课时、相对稳定的教材、有专职的教师和评价考核的体系,且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在学科的学习上。这些规定切实保证了各学科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在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
课改后基础教育中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可行性分析
2023-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