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与脑

2023-09-16
心理与脑:心理现象与苹果、桌子、机器等物质的东西不同,它是一种精神现象。在远古时代,人由于知识水平的局限,对人的感觉、思维、意识等心理现象不能科学地加以解释,从而把它们归之为不可捉摸的灵魂作用,认为人
 
和整个世界都是由一种无形的、超自然的和永存的精神力量所主宰。从这种观点产生了唯心主义的哲学世界观。唯心主义哲学断言精神是第一性的,精神先于物质而存在,从而把宇宙万物归结为精神本源。如英国主教贝克莱(G.Berkeley,1685~1753)提出,“存在就是被感知”(贝克菜,《视觉新论》),我国明代哲学家王守仁认为,“天下无心外之物”(《阳明全书》卷一,《传习灵》上)。按照这种哲学思想,心理现象乃成为一种无源之本、神秘莫测的东西了。
 
然而,在思维与存在、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问题上,自古即存在着朴素的自然观,如认为灵魂是一种气体,有一定的存在形式,占有一定的空间等等,以后逐渐形成了与唯心主义相对立的唯物主义哲学观。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里特(Democritos,约公元前460~370)指出,世界万物是原子构成的,灵魂也是原子构成的。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322)认为,灵魂依附于肉体,肉体的活动产生了灵魂。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约公元前300年左右)也提出了先有身体而后才有精神的论断。这是在西方和中国最早明确提出的物质与精神的唯物主义因果论。
 
欧洲经历了中世纪(公元500~1500年)扼杀科学的宗教黑暗统治之后,经过文艺复兴时期,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有了很大的发展。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布斯(T.Hobbes,1588~1679)摒弃了对灵魂实体的唯心主义思辩,把心理同身体和脑视为不可分割的东西,主张一切心理现象都是物质运动的结果,认为一切知识开端于感觉,认识首先是由外界物体的运动作用于人的感官,引起感官的相应运动,并通过神经运动传到脑,引起脑的运动,从而就产生了感觉。与霍布斯差不多同时的英国哲学家、教育学家洛克(J.Locke,1632~1704)和法国哲学家笛卡尔(R.Descartes,1596~1650)对心理科学的产生有重要的影响。洛克是经验论心理学思想的代表,他批判了“天赋观念说”,认为人的全部观念都是通过感官,“归根到底都是导源于经验的”。他提出了人的心灵好比一块白板,凭借外部和内部经验在白板上留下痕迹就是知觉、思维、信仰、认识、意欲以及人的一切作用(洛克,《人类理智论》)。笛卡尔是二元论者,他认为人的身体就是一部机器,其构造和作用可以机械的原理作出解释,从而他提出了“反射”的概念;而把感觉、思维等心理现象仍归之为灵魂活动。他认为身心可以互相影响,身心交感之处在脑内的松果体。我国古代医学家李时珍(1518~1593)也曾指出,“脑是元神之府”,“泥丸之官,神灵所集”(《本草纲目》)。中国医学在18世纪通过尸体解剖和临床观察,已明确提出心理活动不在心脏而在脑内发生的观点。
 
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唯物主义哲学对精神现象的理解日益建立在科学的水平之上。19世纪后半叶,俄国生理学家谢切诺夫在《脑的反射》一书中把心理、意识活动均归结为脑的反射活动。这标志了对心理现象的本质理解  
的一大飞跃。到19世纪末,俄国革命家列宁指出“ 心理的东西,意识等等,是物质(即物理的东西)的最高产物,是叫作人脑的这样一种特别复杂的物质的机能”(列宁,《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按照辩证唯物主
义哲学的解释,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发生的反映。这一论
....... ..............
 
断科学地阐释了心理现象的本质属性。
 
简略的历史回顾说明了人类对心理现象本质的理解,对心理与脑和神经系统的关系的认识,是经过漫长的科学史和哲学史的发展历程才得到的。而后又在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中得到了进一步的科学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