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幸福观培育中的路径探析

2023-09-16
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幸福观培育中的路径探析:(一)加强低年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应该包含职业理想规划、职业选择规划和学习目标规划。大学低年级学生的主要任务更多的是尽快融入新的集体,适应大学生活,抓好基础课的学习。因而要大力加强低年级学生的职业生涯,包括职业理想的规划、职业选择的规划和学习目标的规划。

  (二)加强高年级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

  大学高年级的学生因为会直接面临着考研与就业的选择,以及如何才能找到理想的工作,因而此时的学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态问题,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首先,让学生秉承正确的就业观念非常重要。其次,让学生有一个健康的就业心理准备。最后,让学生学会选择。

  (三)加强对普通学生的幸福观引导

  从以上的研究中发现,作为学生干部要比普通学生的幸福感要高,因此要加大对普通学生的幸福观教育。首先可以通过沟通交流或者通过对学生的幸福感采用自陈量表的形式进行评估,分析出学生本身对幸福的认识,总结出学生出现错误幸福观的结点,针对这一结点进行心理辅导[5]。

  (四)加强对于特殊群体的幸福观教育

  通过研究结果得知,农村群体的学生幸福感较低,因此应该加大对以上特殊群体学生的幸福观教育。首先,应通过多种渠道如心理行为训练等建立他们的自信心。其次,多与特殊群体学生进行谈心、鼓励其多参加课外活动、给予其积极关注等。此外,还可以通过量表测验加分析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评估和指正,从而对其进行幸福观教育。

  (五)塑造大学生的积极人格特质

  积极心理学家赛里格曼等人研究发现,有六种美德和二十四种积极人格特质普遍存在于每一个个体身上。六种美德是智慧、勇敢、仁慈、公正、律己、卓越,二十四种积极人格特质是创造力、好奇心、开明、好学、洞察力、诚实、英勇、坚持、热情、善良、爱心、善于交际、公平、领导才能、团队协作、宽容、谦虚、谨慎、自律、鉴赏、感恩、希望、幽默、虔诚。这些积极人格特质在不同年龄的人身上表现会有所侧重,但是这些积极人格特质对提高人们生活的满意度很有帮助[6]。大学生群体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阶段,应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活动等形式帮助学生形成以上的人格,从而为大学生的人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