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健康群体心理,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途径

2023-09-11
引导健康群体心理,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途径:马卡连柯曾说过:“不管用什么样的劝说,也做不到一个正确组织起来的自豪的集体所能做到的一切。”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对大学生进行公民意识教育过程中要采取措施引导大学的健康群体心理,增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实效。

  1.营造群体心理健康氛围,优化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环境。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群体心理的发展及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塑造、培养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强大力量。一方面,高校要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优良校风,加强高校校园文化的引领导向作用和凝聚作用,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胡锦涛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曾指出:“要积极培育优良校风。校风反映一个学校的整体形象,一流大学应该有一流校风。”[3]为此,我们要建设优秀的教师队伍,加强学风建设,培养学生勤奋学习、积极进取的良好学习习惯,大力开展有益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各种形式的党团活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坚持以人为本与科学管理相结合,完善和谐创新的校园制度文化。要使学校的每一项管理决策措施都能充满人文关怀,尊崇民主、平等的价值理想,尊重并保证高校师生在学校中的主人翁地位,要加强班集体制度文化建设,营造浓郁的班集体文化氛围,使学校各级组织达成某种和谐和默契,引导和规范学生的行为。   2.遵循认知发展规律,提升大学生公民意识。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认为“认识起因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发生在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中途,因而同时既包含着主体又包含着客体。”[4]认知的过程就是主体在主动与环境交互作用过程中,运用图式同化或顺应新的刺激,从较低水平的平衡状态向较高水平的平衡状态发展,以适应新的环境,从而使个体认知逐步发展,趋于完善[5]。认知发展规律强调个体的主动参与,从而真正地把外在信息同化到个体的认知图式中去。为此,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平等互动,使学生在平等互动的基础上学习知识。在教育理念上要以学生为本,培养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注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大学生能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在自我学习教育过程中提高综合素质,提升大学生的民主情操和责任感。

  3.加强实践教育,提高大学生公民权利义务的认知水平。“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6],社会实践是培养大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的主要途径,“学校和社会必须合作才能使学校教育得到根本改进”[7]。大学生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增进对社会的了解,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因此,在遵循大学生的群体心理规律基础上,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还必须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首先,高校应建立健全大学生社会实践管理体制,使社会实践与大学生的课程专业学习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完善实践育人的长效工作机制。其次,在具体社会实践活动中,要充分利用暑假和寒假组织大学生开展有益身心健康的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提升大学生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要利用在重大节假日或重大事件开展活动的时机,培育大学生的民族意识、参与意识和民主政治意识;在实践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应教育学生以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启发他们进行自我教育,主动认知中国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义务,提升大学生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