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时代》在人物心理展现上的缺憾:然而不可避免的是,《黄金时代》在人物的心理展现上仍然存在着一定缺憾。首先是对鲁迅这一重要人物与二萧之间的情谊的来龙去脉交代得并不清楚。鲁迅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十分熟悉的作家,对于二萧来说也是文学事业上的重要贵人,如果没有鲁迅的知遇之恩,二萧的处女作的出版不可能那么顺利,两人也不能很快地在文坛上立住脚跟。而鲁迅这样高看二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是来自东北的青年。尤其是萧红,剧中也借许广平之口称赞了她极其擅长描写东北人民的饥饿和贫穷。在当时的东北已经沦陷的情况下,鲁迅希望读者能通过阅读二萧的作品来关注东北的状况。而在二萧之中,鲁迅尤其偏爱萧红,他曾经在记者面前表示,他认为萧红将取代丁玲的位置,并在萧红写出《生死场》后给予高度评价。但是关于鲁迅对萧红在文学天赋上的认可,不提及这一点就无法在介绍二萧反目时介绍到他们在文学上的分歧。影片只是单纯交代了鲁迅与萧红在家中闲聊,或是萧红常常跑去鲁迅家做客惹得许广平不快的场景,这是略为遗憾的。
其次,这是一部以萧红为主角的影片,但是电影中选取的讲述者们除了许广平、白朗等女性之外,绝大部分都是与萧军更为亲密的友人,比如罗烽等。第一,在这些与萧军关系更好的人中,他们在文学上的态度均是更加倾向萧军的立场,认为萧军的文学素养要高于萧红的。但是观众囿于在现代文学史知识上的缺乏,并不能认识到这些人在立场上与人际关系上并不偏向萧红,这样就有可能导致萧红在面临个人生活的选择时有可能会面临着无法选择的困境,从而使她的人生出现偏差。例如,在萧红真实的人生经历中,她曾经多次因为萧军对她进行家庭暴力而离家出走,但是萧军的朋友却无人对她伸出援手,以至于萧红不得不再次忍气吞声地回到萧军身边;第二,当这些友人在进行回忆时,萧红已经去世而萧军还活着,因此在回忆时难免会有避讳之处。二萧分手的原因有很多,除了萧军的出轨和家暴以外,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在文学上的志不同道不合,萧军本人就终身无法理解为什么萧红的作品会比自己的更受欢迎,这是性格上颇为大男子主义的他所不能接受的,连同萧军的朋友也很少有人支持萧红,本身就身体病弱的萧红陷入一种苦楚不堪的绝境中。这些在电影中都缺乏交代,由于电影太想通过不同的侧面对萧红进行展示,结果反倒形成了一种对萧军颇为暧昧的“遮掩”,尤其是由冯绍峰饰演的萧军在外形上与萧军本人并不相似,还为萧军获得了一些所谓的同情分,加之太多观众陌生的文学界人物的叙述反而淹没了萧红复杂而纠结的心理,甚至让观众容易误会萧红是脾气古怪、喜欢发小脾气闹分手的女性。
萧红口中的“黄金时代”是被囚禁在笼中的,这牢笼就是饥饿、疾病和贫穷。同样,许鞍华所执导的《黄金时代》也同样有牢笼的限制,这就是年代的隔阂,人们对文学常识的陌生以及因为萧红私生活所导致的偏见。应该说,《黄金时代》依然是可圈可点的,导演试图通过在狭小压抑空间下,人们罗生门式的叙述造成的间离效果,富有年代感的种种细节以及人物个性化的表达中,较为圆满地表现出了那个困顿的“黄金时代”中逝去的人、事、物,表达对萧红的深切同情。尽管影片在刻画人物心理时还不够深刻,对于个别人物有着一些美化导致的平面化,但是至少电影告诉了观众这些人、事、物是因为什么被时间定格成了如今的样子的。正如许鞍华自己所阐释的那样:“曾经有一段岁月,曾经有一群志向不同的人,各自以不太一样的方式,在种种现实艰困里探索、思考、付出、抉择,这样的时代,当然可称黄金。”
《黄金时代》在人物心理展现上的缺憾
2023-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