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体育运动心理障碍成因分析

2023-08-16
学生体育运动心理障碍成因分析:(一)造成学生体育运动心理障碍的生理因素

  相比其他学科的学习,体育运动的学习具有特殊性:在整个教学活动和练习过程中,学生必须大脑思维和身体有机结合,才能更加标准、成功地完成动作,也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体育运动对学生身心的有益作用,达到体育锻炼的最终目的。因此,生理因素是造成学生体育运动心理障碍的一大因素。不同学生的运动负荷不同,且都有一定限度,运动负荷过量会对学生造成运动损伤,进一步会严重影响到学生的体能状况,惯性产生对体育运动的恐惧和抵御情绪,导致心理障碍。女生在生理期不适合做较激烈的快跑、球类运动等,而一些学生本身身体素质的确不好或是伴有一些疾病,限制了学生的活动范围和程度,必然会造成学生的心理障碍。

  (二)造成学生体育运动心理障碍的心理因素

  如今,中专学校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这些学生从小在父母全方位的照顾和宠爱之下成长,几乎不进行“累人”的活动,且很容易形成浓厚的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不能正视自己。因而在课程上学习“可有可无”的体育运动时,学生不能持有正确的态度来面对体育运动,怕苦怕累,在老师让进行自行练习时偷懒甚至逃课。

  与此相对应的,一部分学生则是因自卑心理造成了体育运动的心理障碍。这些学生或是因为自身身体条件不够优秀,害怕自己不能把动作做到位而惹来同学的嘲笑;或是因为学生因来自较偏僻地区的中学,没有接触过中专学校里的一些体育器材或场地而感到自卑;或是因为中学以学习文化课为重中之重,体育运动进行地很少甚至没有,导致初中和中专体育运动学习脱节,因而产生心理障碍不愿意去参与体育运动的学习。

  还有一部分学生比较特殊,他们之前可能十分喜欢热爱某项体育运动,但因曾经在运动过程中受到生理或心理的伤害,从而对体育运动产生抵抗心理,长时间则会导致心理障碍。

  更为普遍的心理因素则体现在学生没有足够坚定强大的意志品质,对稍有难度的体育运动的危险性过分夸大,如摔跤、柔道、武术等,过大的心理负担,导致他们不敢尝试进一步的深入,如此恶性循环下就容易造成学生的心理障碍。

  (三)客观条件的影响

  体育运动不同于其他学科,大多数体育运动项目需要在室外或特殊场地进行。在室外或特殊场地进行,天气、场地、体育运动器材等许多因素会影响到体育运动的开展。良好的运动环境不仅是保障学生在开展体育运动时不受意外伤害的基本要素,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和开展体育运动兴趣的基础设施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