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一)二者的联系
首先,思政教育有利于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其健全心理的形成打下了基础。就目前而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心理健康同属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但在此内容中融入思政教育能够弥补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使其教学的品质得到提升。另一方面,思政教育能够影响学生的价值观,使其在生活和学习中建立良好的心态,同时还有利于学生集体观念和个人思想的培养,促进心理机能的发展。由此可以看出,思政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条件,只有拥有正确较之观念和道德思想的人,才能称之为心理健康的人。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大学生的心理缺失,有利于形成健康的心理,以此促进思政教育的正常进行。思政教育的核心更偏向于对学生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等内容的教育,很少涉及学生心理方面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使用心理疏导等方法,让学生的情感得到释放,帮助其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为思政教育的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
最后,这两种教学内容的融合,能够丰富高校的教育形式,提高两者教育品质和效率。与思政教育相比,心理健康教育更适合应用个案分析、实验观察等方式进行教学,通过对具体事件的分析,让学生清晰地了解到自身心理的特质,以便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规避此类不良现象的出现。通过对其做法的概述,让其了解到正确的做法是什么,以此促进高校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另外,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在对其个人进行全面的了解之后,将教育变成劝解,将制约变为疏导,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学生与思政教师间的关系,推动思政教育的良好发展。
(二)二者的区别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在定义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思政教育是通过对大学生思想道德、行为举止等方面进行分析,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并在此基础上为学生进行基础法律的讲解,以此约束其行为。其实质是以人为核心,其最根本的目的是构建学生正确的政治立场和价值观念。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通过询问的方式,结合心理学的教育理论,对学生的思想观念进行纠正及引导,使其能够拥有一个健全的人格。其教学的核心更偏向于学生心理理念的构建,其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高校思政教育。由此可以看出,两者之间的概念是不同的,具有不同的理论内容。
其次,两者之间的教育目标存在差异。在大方向上来说,其教育目标都是使学生拥有一个健全的人格,但从细节上来说,二者又有一定的不同。思政教育是站在社会的角度上教育学生,主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唯物论主义解决学生思想政治观点等方面的问题。通过对学生思想方式的考察,了解其思维动向,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卓越品质和爱国情怀,帮助其形成健康的心理素养和独立自主的品格,以此达到教育的目的。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其更加注重学生个人的心理发展,通过对学生主观意愿的了解,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培养学生的个性,帮助学生在不断解决困难、战胜困难的过程中提高自身心理的抗压能力,同时通过对不良事件的分析,提高学生对事物的判断能力,降低其心理问题出现的概率。
最后,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两者的教学模式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两者的教育模式方面,有着一定的相似性,其都是按照相关的教育规律进行的,并且其教育方法都符合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其中,思政教育主要是在宏观方面,注重学生社会公共道德的培养;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在微观方面,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心理引导,这种情况就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二者教育的基调。通常情况下,思政教育是运用对比教育、典型教育等方法,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意识;心理健康教育是运用询问、角色扮演等方式,注重学生的心理成长,达到学生的心理需要。
心理学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
2023-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