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微博中的民众心理诉求重要性:(一)希望 “快”,第一时间获得权威信息
几乎每个热点事件和突发事件、公共事件,都会有谣言传播。如郭美美事件、日本大地震核辐射、UFO惊现广州岑村、教授“潜规则”女研究生、湖北官员11刀自杀案以及最近家乐福超市丢孩子等,微博谣言层出不穷。谣言之所以满天飞,一是来源于“中国网民具有一定程度的‘坏消息综合症’,倾向于相信和传播负面的信息”[1];一是来源于政府有关部门和权威媒体没有及时发布信息,人们无法及时获取权威信息。
在微博时代,对信息的封锁和控制几乎是不可能的。有调查显示,突发事件从传播扩散到形成网络舆情指向的大方向,需要的时间大概是事发半小时到一个半小时之间,这一时间是危机处理和舆情引导的最佳时间[2]。政府是突发事件处置的主体,因而政务微博是最快发布信息、澄清谣言的渠道,其最大价值在于第一时间介入突发事件以引导舆论和公众情绪,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切忌有“拖”、“等”的消极想法,错过黄金处理期,谣言便乘虚而入,也就失去了舆论的主导权。值得学习的是,南京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务微博建设的意见》,明确规定对于灾害性、突发性事件要在事发一小时内或获取信息的一小时内进行微博发布。通过微博掌握危机事件中的主动权,绝不意味着政府可以穿着“马甲”、戴着“面具”说话,相反应对突发事件,越公开、越透明就越主动、越容易掌握话语权,达到引导舆论向积极健康方向发展。
网上网下一致性是政府公信力的核心。微博问政要“问”更要“行”,只有最终和现实有效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其效用。北京市公安局的政务微博“平安北京”开通不足一年,粉丝数已突破百万,微博数3 006条,通过微博解决网友反映的实际问题上百件。
可喜的是,一些部门的政务微博已经迈出知民情、解民忧的关键一步。应对突发事件,最成功的当属2011年中国盐业总公司面对一些地方掀起“抢盐潮”,第一时间通过微博向广大网友发布权威信息,澄清相关谣言,其发布的每条微博几乎都得到了上百次以上的转发,对这一事件很快平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又如2012年北京“7?21”暴雨,房山微博直播救灾,信息公开透明,第一时间发布调查结果表示养老院死亡人数为零,有力澄清了房山一养老院200名老人死于暴雨灾害的谣言。再如2012年9月中旬,全国多个城市发生抗日保钓示威游行,部分地方出现过激违法行为。广州、上海等地政府和公安机关通过政务微博严正表明政府维护法治、打击犯罪,保护民众合法爱国诉求的立场。种种成功案例表明,如果政府部门能够常态化地利用政务微博传播优势,及时、主动介入公众突发事件,公开信息,发出权威声音,便可扼杀谣言,抢占舆论引导权。
(二)希望“全”,全方面了解突发事件
微博舆论越来越多地关注时事,介入公共事务,甚至引领社会舆论,主导网络舆论走向。因此,政府部门必须正确把握微博舆情,建立舆情联动应急机制,建立更加完善的网络舆情引导机制,迅速公布相关的官方信息,化解微博舆论危机。
为此,创立微群,整合资源,实现政务微博用户的一站式访问。部门由“独唱”变为“合唱”,是新形势下网络问政的一次突破性创新。政务微博群的形成,改变了单个部门“单打独斗”的格局,向整合多部门、多地区的政务微博“集团军”联合办公发展。对于政府部门来讲,能够推动各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形成团队效应。同时可以展示各部门的工作动态,有助于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互通,提高共同的办事效率,也有助于提升虚拟社会管理能力和网络舆论引导水平。全国首个省级政务微博发布群“北京微博发布厅”的上线运行,整合北京几十个政务微博信息资源,共同使用同一平台发布,为政民互动、舆论互通创造了更便捷的条件。全国第一个公安机关微博群“广东公安微博”,最大特点就是省公安厅、地市公安局、县区公安分局、派出所及民警四级双向联动,“一点发布、多点响应”的集群模式,使得信息的搜集交流与传递、共享和联动更加便捷,达到了“1 1>2”的传播效果和办事成果。
对于公众来讲,政务微博群的发展,公众对各部门的工作进展一目了然,对各部门的工作效率和微博运营情况可以进行横向比较,也可以通过任何一家相关的政务微博来反映问题或寻求帮助。佛山市南海区为了让更多的市民参与当地发展,整合全区530个政务微博,为不同级别的部门开通微博,统一管理,打造出全国最大的政务微博广场,市民可以通过南海政务微博进行上百项行政业务申办,极大方便了广大市民。“上海发布”微博群已基本建成覆盖各级政府部门、公共服务机构和群众团体,400多家单位在新浪网、腾讯网、东方网、新民网4个微博平台开通近800个微博账号,为微博问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外,还可以通过吸收意见领袖、活跃用户、高质量用户加入微群,发展与遍布各地的微博达人的关系,引导舆论导向,“在基本群体中,人际影响对保持群体内部意见和行动的高度一致非常有效”[3]。
政务微博中的民众心理诉求重要性
2023-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