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危机干预内涵和目的

2023-07-24
心理危机干预内涵和目的:(一)灾难后心理干预的内涵

  心理危机(crisis)指的是,当人们遭遇指突发事件,诸如地震、战争、泥石流、车祸、恐怖袭击时,人所处的危机事件造成的消极心理影响。心理危机事件是指那些危及生命、出乎意料的、让当事人无能为力的一些重大的负性事件。当个体遭遇重大灾难后,感到已有的知识经验难以掌控,人内心已有的平衡系统就会被打破,从而心理失衡,内心的紧张不断升级,这就是危机状态。危机意味着心理平衡稳定的破坏,引发的不安全、失控、恐慌、不平衡。

  同时,心理危机有两层含义第一层认为危机是困难和境遇。这些困难和境遇使得人们无能为力,不能有意识地主宰自己的生活;另外一层则强调人们遭遇困难和境遇后的一种情感隔离状态,而个体在这种状态下会出现恐惧、害怕和悲伤的感觉,以及因失去对生活的希望、失去对世界的信任、无法用现有的解释系统来对这种灾难进行合理化解释,甚至出现自杀的念头或者行为。

  干预(interference)又称应激处理(stress management)。其工作的内容就是对症状的解释,并给出一些应对的建议,告诉当事人怎么去处理,做什么等。所谓“灾后危机心理干预”,是指心理专业人员通过交谈、疏导、抚慰等方式,帮助心灵遭遇短期失衡的患者进行调整,帮助当事人从危机状态中走出,尽快恢复正常心理状态的一种治疗方式。危机干预旨在阻止极端应激事件产生的不良后果,通过即刻处理危机,使人们失衡的认知和情感反应趋于稳定。

  (二)心理危机干预的意义和目的

  心理危机干预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也是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重要组成部分。灾难发生之后,会给人造成强烈的心理冲击,在经历了灾难性的情景后,会出现“幸存反应”。所谓幸存反应指的是在生活中,我们会逐渐形成一些对生活的错觉,之所以说是错觉,是因为这些信念是经不起推敲的。比如,我们常常认为生活是在我们的掌控之中的、生活是可以预测的、生活是公正合理的、生活是安全的。当创伤性事件来临时,这些固有的信念几乎会瞬间崩溃。

  当个体遭遇此创伤情境时,作为生物个体的人,会出现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情绪紧张、恐惧、内疚等,并经常在脑海中浮现当时的悲惨场面,回避与人谈论这些话题。此刻人变得没有掌控感,陷入恐慌,使得个体的行为退行。造成对人际关系的疏离与紧张、丧失对生活的意义和希望、生活信念的瓦解,甚至造成社会性退缩和攻击行为、自杀行为。干预的目的是使幸存者重获个人尊严和价值感,危机干预的核心是“谈话”。

  鉴于灾难对幸存者的严重心理影响,因而创伤后心理危机感干预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能够及时稳住创伤者的情绪,并进行心理伤口的包扎有着重要的意义。心理危机的干预能够给他们提供心理上的稳定性和一定的安全感,能够重建他们对世界的信任和心理上的掌控感,从而预防后期心理危机的进一步发展,同时,能够让他们掌握处理自己心理危机的一些方法和技能,在以后的危机应付中获得积极正性的能量。更为重要的一点,心理危机工作的开展,直接的目的就是预防灾难后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产生,减少诸如创伤后应激障碍(急性的ASD和延迟性的PTSD)、抑郁症、焦虑症、恐惧症、边缘人格障碍、自杀行为的发作和产生。